
超六成成人手机阅读微信
根据调查结果,有超过六成的成年人通过手机,进行过微信阅读。
从微信阅读时长来看,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此外,微信阅读城乡差别不大,男女差别也很接近。
该调查还显示,聊天、查看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是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选择比例高达80%。而与阅读有关的活动也是很多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2.9%、67.1%和20.9%。
此外,微信的一些实用功能,同样获得了部分微信阅读接触者的青睐,有27.2%的人选择扫描二维码,有19.6%的人选择QQ邮箱,有19.0%的人选择“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还有15.3%的人选择微信支付,在公众号上进行的如订票、打车、订餐等实用型操作的选择比例也达到7.0%。
社交化阅读成新趋势
面对首次出炉的微信阅读调查结果,有关专家认为,微信作为典型阅读形态的出现,意味着社交化阅读已成为全新的阅读趋势。
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http://www.gsdata.cn)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并呈现了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微信公众号中,70%均为趣味性公众号,而其中,15%为文化类。”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则注意到,“微信阅读中,专题化阅读有了相当提升,出现了一些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的内容。”他介绍,在一些有着传统杂志色彩的公众号上,甚至还有几万字的研究分析报告。另据“新媒体指数”团队这位负责人介绍,现在运营得比较好的公众号,无不都是有特色的,要么观点独到,要么解析深入,行文或犀利或幽默,以热点为切入点。
过度依赖微信使人懒惰
“从我个人情感角度来讲,我觉得微信对我们的时间干扰得太多。”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尽管这样说,但也不得不承认,微信占据了年轻学生大量的时间,他们往往对微信过于依赖。
“微信阅读是碎片化、跳跃式的,而且不少都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因此认为,完全依赖微信阅读获取知识绝对不可能。“新媒体指数”的研究也证实,微信内容比较杂乱,还有伪科学的、造谣的、抄袭的,该研究团队负责人说,“长此以往,会增大原创及科普成本,使得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生产减少,微信内容库价值被瓜分,甚至贬值。”
而王余光认为,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书。“微信主要功能是娱乐、浏览,我主张儿童阅读不要从微信阅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学术性著作和经典性著作,也应该坚持纸本阅读,“只有纸质书阅读才能让你不受干扰,一面看,一面思考。”他认为,碎片化的东西会使思维更肤浅,变得更懒惰,不愿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尤其对搞专业研究的人来说是个很坏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