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与清明节 作者:李中 时间:2015-04-01 次数:21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相邻的节日。寒食节古称“寒日”,南朝《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日。”我县也有“清明二日一百五”之说。古人在这个节日不举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日。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与今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清明节开始,完全一致。现在,这两节已融为一体,统称清明节,是国人纪念先人和先贤的重大民俗节日。
  寒食节的来历及演变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改火古俗。古人认为天神把火赐给人间,帝王有火种分配权。寒食过后是清明节,每年在这一天,为拜火吃冷食,次日改用新火;二是源于周代禁火旧制。《周书·司恒氏》说:寒食禁炊周代就已如此,是为宣示防火而设;三是源于纪念介子推。最早见于西汉恒谭的《新论》。从古至今多人采用此说。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内乱。献公之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一直随主颠沛流离。一天,重耳饥饿难忍倒地。这时,介子推双手捧着一碗肉汤一拐一拐地献给主子。后来重耳才知道,这汤是介子推割股肉而制。重耳泪流满面地说:“即位之日,不忘此情,重加封赏。”介子推说:我不求报答,愿公子不忘民间疾苦,为君贤明。重耳回晋后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他遍赏随从,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闻此讯,携同老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想起时,忙派人请他下山受封。但介子推不下山,还隐匿起来。有人建议,介子推是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定会背母下山。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仍不见介子推的影子。后来在烧焦的山上发现介子推与其母被烧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见介子推尸体躬身下拜,放声大哭,觉得追悔不已。有人在柳树的树洞中发现有片衣襟,上书介子推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此遗书藏在袖中,作为他的治国座右铭,果不负介子推之望,把晋国治理得民富国强,成为春秋霸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介子推祠庙。所在之地改名介休县。并下令在放火烧山的这天禁忌烟火,寒食一天,并定位“寒食节”。
  古代寒食节,山西流传最广。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的寒食节逐渐流向全国,不过节名是流传开了,禁火吃冷食却没有传开。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所湮没,有的称“寒食节”,有的称“清明节”,有的称“寒食清明节”,但都赋予新的内涵。如唐代诗人韩翃《寒日》诗曰: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日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的是西汉皇帝于寒食节赐火给宠臣之事。唐诗人韦庄《寒食》诗曰:
  满街杨柳绿丝烟,
  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
  女郎撩乱送秋千。
  这是歌颂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杨柳发绿,美妙女郎打秋千的美丽画卷。唐代诗人仲无颜《气球赋》云:“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圆。”诗人王建《宫诗》云:“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这都是说寒食时节,唐代足球对抗赛的情景。现代足球公认起源于英国,但是我国唐代就有“蹴鞠”,宋代更加普及,称“白打”。明代朱元璋说蹴鞠与淫乐不分,禁止军人蹴鞠。于是明清逐渐衰落。鉴于此情,世界足联文件中说:“足球发源于中国,由于战争传入西方。”明代诗人臧懋循《咏寒食斗鸡诗》,技记述了民间斗鸡风俗:
  寒食东郊散晓晴,
  笼中竞出斗纵横。
  飘花照日冠相映,
  细草寒风翼共轻。
  各自争能判百战,
  还谁顾敌定先鸣。
  归来騐取黄金距,
  应笑周家养未成。
  寒食节流传至今,虽然与清明节融为一体,但有的地方仍然有寒食节的遗风。如我县的河东地区,仍有一百五上新坟,清明节上老坟的区别。我工作过的方山县,仍有清明节蒸寒燕(面食)的习俗。个儿大的称老燕,送给长辈。个儿小的称寒燕,用线穿起来,让小孩玩耍食用。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