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县城西南行,到了凤凰山脚下,只见松柏成荫,山腰处红墙黛瓦,宝刹庄严,“佛教圣地”四个白色大字分外醒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拜谒登临的岩香寺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陪同市里的朋友,曾到此寻古,但见残砖烂瓦,洞破像残,景象凄然,不忍视之。
没想到岩香寺现在已经殿宇巍巍,焕然一新。清徐又添一处可引朋友一游的一方佛地了。
山门、红墙、朱门。中间天王殿,三楹歇山顶。两副贴联,令人记忆犹新:明月古寺客初到,浮云空庭鹤未归;几许钟声敲不破,半空云影去无踪。
东面新开辟的院子吸引了我们,侧门楼正在彩绘。出门一看,上悬“慈云古寺”横匾。慈云寺为岩香寺别名。院内坐北朝南一排二层仿古建筑,一层为五观堂,悬楹联:五观常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左侧为“大寮”,进去一看,是食堂,挂“食存五观”——提醒僧侣吃饭前悔忏和思过。二层为藏经阁和药师楼。
进入二进院,红墙碧顶的两个月亮门,圆形白背景上书“同登华藏玄门”,中间石阶,可见绿色琉璃歇山顶单间建筑地藏殿。
寺内,殿堂比比皆是,处处金碧辉煌。观音宝殿悬楹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观音殿贴联:莲花座上春风暖,杨柳枝头甘露香。
关圣殿的对联,分明是对关公的概述:汉封侯明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登石阶,绕曲径,山崖壁立,三个石窟成阵,一株老树虬劲。只是洞内空空,洞口对联红红:地灵资净土,径僻少游人;佛法度述津,塔影悬青山;佛堂高云外,僧阁明月中。
东拐,金黄色的华严宝塔耸立。下面的影壁书联:无人无我观自在,非色非空见如来。
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院明地净,都配有恰如其分的对联或楹联。就连厕所,也写有四个白色隶字:观身不净。你会不由得感佩这里住持的高洁。游着,看着,拜着,你会顿生“得大自在”的感悟。
塔北的山势雄壮,对称,披满红红绿绿的经幡。六块巨石如卧如立,有的像巨兽,有的似蟾蜍,蟾蜍的眼睛透漏,足有一尺见长。披荆斩棘,攀登而上,一块块凝视,一块块端祥。石上有像火烧过的玄痕,有水冲过的波纹。其形状,远近高低各不相同、任你去想象。山顶的一块,中间一分为二,有七八厘米齐整的裂隙,较其它几块发白,水波纹尤甚。我们坐在这块石头上,回望,沉思,猜想。这几块石头色泽、密度,有别于山上的石头。山顶是一片平地,距山南沿五、六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处十几米长,有一定深度的裂痕。根据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猜想的理论,我们以为,那是遥远的年代,一颗天体,烈焰赤赤,从空宇飞来,直接撞在了这山顶上。因山顶为沙石结构,砸不出陨坑,将山顶夷为平地。天体也被震得七零八碎,四分五裂,一块留在了山顶,其它的滚在了半山腰。
该下山了,我们钻过经幡,抓着荆棘,到每一个巨石前再度观看,触摸,甚至爬上石顶。对它们,我们捉摸不定;对它们的形态,我们又啧啧称奇。千万斯年的巨石,仿佛有了灵性,在阳光下,从不同角度赏析,有着不同的变幻,若猛虎,似狮吼,为山体增色彩,为慈云添韵致。灵石红岩参佛性,山花芳香沁岩香。
佛之宗风法雨,才使这慈云宝刹重焕光彩;而后山上的灵石,定可佑庇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