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宋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他的这首诗为清明节平添了不少光彩。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期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这时,万物沉睡的冬季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来临,到处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动的清明景象。人们便纷纷出去踏青,春游。
清明节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除冬至而外,它比任何节气都显得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民间要在这一天去祭扫祖墓。每到这一天,人们相携来到墓前,先剪去坟墓上丛生的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祭扫坟墓一事,秦以前即已存在,唐代尤为盛行。另据史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允许百姓清明节时扫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描述了唐时清明扫墓的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代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三日。当时上坟时,人们往往在林间野岭上野餐,并从郊外买回糕点、花果、鸡蛋、小鸡等物品,叫做“门外土仪。”
清明扫墓不仅祭自己的祖先,而且还可以祭拜历史上的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中国历代政府每逢清明时节,都派官员去黄陵祭扫祖先陵墓。黄陵也就是皇帝陵墓,相传轩辕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据说黄帝死后葬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面一公里的桥山之巅。为了悼念黄帝的创始之德,后人把他的服饰、宝剑等物葬于此处。
新中国建立以后,扫墓活动有了新的内容。清明时节,机关团体、学校师生,还为革命烈士扫墓,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我国于2008年12月明文规定,农历清明当日为法定节假日,加上星期六、日两天公休日共放假3天。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的兴起,利用清明节放短假,外出短途旅游、踏青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