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如流水,一晃自己也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感叹之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母亲今年已73岁,幸好身体还说的过去,这让我做女儿的能少一分担忧与自责,这可真算是自己的福气啊!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从没有写过一句赞叹母亲的话,一直以来内心老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总觉得应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那怕只言片语也行,可是坚持不了多久这种冲动就让我忘得九霄云外去了,仅在我的心海里泛了点波澜而已,每每想到这总充满歉意。
笼统来说,自己算是一个从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约刚出生不久,我的父亲就在所谓的文革派性中糊里糊涂被人用枪打死,据说要打的并不是父亲而是和我父亲那天相跟的那个人。但是那个人走在前面并且看到了子弹,头一低子弹擦头而过,而我的父亲就没有那样幸运了,一刹那就与家人阴阳两隔,从此丢下了三个不懂人事的孩子与二十多岁的母亲。不难想象在那动乱的年代里,我们母子四人生存得多么艰难!我们那时生活在贫穷的吕梁地区,路不通、水没有、电没有;家家户户靠点着煤油灯、到几里以外的山洞里挑水吃,我不知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等熬到我五岁那年,母亲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她那时还不到三十岁,试想这样一个年轻女子要想带着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生存下来是何等的艰难,三张嘴要等着吃饭呐,母亲只好另寻活路带着我们姐弟三人来到现在的村落。
当时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一下子来到继父家,口粮就是一个大问题。第二年我妹妹也出生了,第三年弟弟又降临了,一下子我家就成了七口之家,全家重担都落到了继父肩上。不巧的是母亲因为回娘家坐的毛驴车侧翻在山沟里折了右胳膊还不能做重活,当时的衣服可都得靠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所幸之处我的继父心地善良是个好人,但命运也不太好,据说爷爷是在继父十来岁从苏联回来的,所以与继父不咋亲,奶奶软弱又做不了主,考上北京工业大学的继父又得病辞职,后来好多年才缓过劲来,转正为一名中学教师。继父通晓事理,故对我们都很好。可能老天爷开眼,怜悯我们这些苦命人,让我们这个七口之家里的兄弟姐妹很少打打闹闹,相亲相爱中维持了将近十年。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又一个灾难降临到我们身上——继父在查出病来不到半年,于1983年农历六月二十三又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在住院的半年里,母亲始终陪在继父身边不离不弃。记得我家养的几只鸡,那几只鸡还挺争气,挺能下蛋,可我们姐妹们从舍不得吃一颗,都要靠我哥用自行车带着我姐,途经百十来里路送到省城医院,当天再折返回来,既要照顾我们几个小的,还要种地,但他们义无反顾、旁无责怠地挑起了养活我们姐妹的重担!
可能因为母亲在儿时想上学读书没机会,因为我的姥姥姥爷比较重男轻女,再加上当时孩子多,经济、人力困难,母亲是姥姥不可缺少的帮衬,所以母亲就把读书的梦想和夙愿寄托在我们的身上。记得那年高中才招了四个班,我们村里也就考了四五个,显然母亲不会让我放弃这个机会的,另外也得感谢我的姐姐和哥哥,一切听从母亲的,从没说半个不字,一直把我供出大学来。我记得当时劝我母亲放弃供我读书的人比比皆是,就连我这儿的姑姑都说:“大嫂,秀珍都这么大了,还老供她念书,下来到翻砂厂挣几个钱不好?”
但母亲一直坚持默默地供我读书,你说我怎能不感激我那伟大的母亲!我工作后生活一直很稳定,儿子又于前年考上大学,老公在家门口开个小卖铺生意还算不错,现在我的小家非常温馨惬意幸福,这一切都无不归功于我的老母亲。母亲做事干练、说话占理、思想开通明理,分得清孰轻孰重,在村里算是一个精明强干、响当当的女强人!
如今母亲年岁已大,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说一不二、据理力争、挺起腰板为她的几个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誓死也要捍卫她的几个孩子的要强女人了,可是却增添了几分对孩子的牵挂、多了许多对孩子的柔情,对她的几个孙辈更是疼爱有加,这几个孙辈可都是她一手照料起来的,她是把对儿女的爱延续甚至是浓缩到了下一辈身上。
时至今日,母亲每每提到1997年去世的25岁的她的二儿子,就泪雨滂沱,惋惜不已。对现在孤身一人带着个男孩当教师的妹妹也放心不下,天天念叨何时能找下关爱他们母子的好男人,必要时仍旧亲自出马替其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老母亲的一生,可算是命运多舛:先是丧失两夫,再是丧子,还有妹妹的婚姻不幸,真不知母亲的心中装了多少坚强与泪水!母亲和普天下的父母们一样把操劳的一生都交给了她的几个子女,可谓是操碎了心,累弯了腰、花白了青丝、枯黄了容颜、奉献了一生。
众所周知,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感恩是个恒久不变的主题,我不是诗人,也不是歌唱家,既不会用华丽的词藻来赞扬母亲,也不会用唯美动听的音乐来歌颂母亲,我只能在今后的日子里用点滴行动来感恩母亲。
朋友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感恩,它虽说是一个行为动词,但它不止需要行动,更重要的是需要做到真心实意。所以,我奉劝每一位,其实感恩父母不需要你做惊天动地的事,很简单:只需当父母疲劳时,为他们奉上一杯浓茶,帮他们捶捶背;当父母生病时,站在病床前陪陪他们,陪他们多说会话;当你远在他乡时,给父母打上一个电话,捎上一句祝福……总之,即使时间再紧、工作再忙也勿忘:多回家看看,多和他们唠唠家常。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折磨你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