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翁故居参观记 作者:常映红 时间:2015-03-13 次数:14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因为有家人在北京,所以这个城市对我而言并不陌生,城内有名的景点也去过好几次,但有一个地方却是我多年未了的夙愿,那就是曹雪芹纪念馆。这个春节,在吃完京城的年夜饭后,大年初一一早,我便和妹夫一同前往香山附近,去参观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是我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坛巨匠,童年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成年后家道衰败,他曾以教书为生,晚年移居北京西山,开始文学创作。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当他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时,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曹雪芹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在穷困清幽的环境中,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潜心写作《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驰名中外的不朽著作,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贵族官僚大家庭的兴衰,勾勒出众多的典型人物,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在我国,共有三个曹雪芹纪念馆,分别是北京纪念馆、南京纪念馆和辽阳纪念馆。北京纪念馆位于北京香山脚下黄叶村(又名正白旗村)39号。据酷爱文学的妹夫介绍,1971年4月4日,有人在北京香山脚下黄叶村的一间老屋墙壁上发现了八组题壁诗,其中一幅与传说中的鄂比赠曹雪芹的对联基本一致,因此部分红楼梦学者考证此建筑是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写作的地方。1983年4月22日,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在此建立曹雪芹纪念馆。
  天空飘着雪,漫天雪花给这次出行带来了些许浪漫与新奇。曹翁纪念馆在北京植物园内,进入植物园,大批游客忙着观花赏景,我们则一路向前,直奔植物园南门的纪念馆。
  步行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一组旧式住宅门口,这就是曹翁纪念馆了。纪念馆坐北朝南,北邻卧佛寺,西望香山,院内建筑主要以曹雪芹当年居住的12间清代制式营房为中心,分东西两部分共五个展室,院门口“黄叶村”的牌匾,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黄叶村”是根据曹雪芹好友诗句“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而得名。
  临近宅院,一处空地上出现了曹翁的石雕像,该雕像颜色黄白,高约3米,曹翁左手拇指和中指略扶一块石头,右手向后,背略前倾,眉头紧蹙,表情凝重,似在沉思,又像在急急赶路。雕像左边有一条小径,沿路向前,一个简陋木门出现眼前,门的右侧立有一块黄色牌子,上写“曹雪芹纪念馆”,推门而入,院内清冷寂静,有人闻声而出,给我们指路:“隔壁才是曹翁著书之地,但由于过节,今日不对外开放。”妹夫说:“我们只入院内看看即可。”告别工作人员,我们来到隔壁,相同的建筑,相同的大门,门的右边依然有一牌匾,上写“芹圃学坊”四字,我们便摘掉门闩,轻轻进入其中。这个院子不大,院内方砖铺地,窗棂古色古香,一丛竹枝上落满雪花,映衬得树木更加翠绿,发黄的窗户与陈旧的墙壁正在诉说着一个远古的故事。爬在窗户上,透过昏暗的光线,终于找到曹翁著书的那间房屋。只见屋子面积不大,屋内一塌木质床铺上浮着薄薄尘土,一张八仙桌上摆放着笔墨书籍,桌的右上角放有一个鸟笼,我想,那应该是曹雪芹生前的喜爱之物吧。桌的左侧放有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笔筒,是木质的,笔筒外观雕刻有古代花鸟的花纹图腾。墙壁上有后人拆过的痕迹,斑驳的表面清晰可见几组诗文墨迹,有扇面形的,有竖行横行的,有楷体的,也有行体的,字体不一,内容各异。盯着这些字体,脑海中仿佛呈现出一个凄苦动容的画面:一豆灯捻、一杯清茶,一个佝偻的身影在寒夜中就着老泪挥笔写就“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凄苦场景。
  从曹翁纪念馆出来,天空还在纷纷扬扬地飘落雪花,忽又想起《红楼梦》中一句描写雪景的诗句:“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想着千古名著竟然出自这样一间不起眼的小屋,我的心中升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敬意与酸楚。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