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栽下致富树 作者:张仲杰 时间:2015-03-13 次数:14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公元1978年,我在集义公社温李青村任下乡工作队队长。虽然粉碎“四人帮”已经两年了,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工作的着重点尚未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员出勤仍然采用评“大寨工”来记工:强壮劳力12分,普通劳力10分,体弱的辅助劳力记8分或6分工。妇女劳力记“老八分”。社员没有生产积极性,劳动起来没干劲“磨阳工”。上年度分红时,每个工分值二角三分四厘钱。社员没钱花、缺粮吃、衣服破,日子过得很清贫。我们的县、社两级领导,对社员的生活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然没有发文件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粮为纲”的政策,但对于我们名义上仍是“大寨工”实际采用“定额包工”,以及采取的一些诸如多分点“自留地”,种植点经济作物,搞点工副业生产,也采取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政策上的松动亲民,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那一年,全村打了500多万斤粮,解决了社员的“春天没粮借口粮,秋天发粮扣口粮”的问题,分红值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当村党支部和工作队提出要栽五百亩梨树时,便得到了全村123户,492人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植树那天村子里沸腾了。天刚亮,大队的高音喇叭里便传出了植树的声音:“社员同志们!今天我们要在‘八十亩’地里栽梨树,强壮劳力带上铁锨,辅助劳力带上水桶,大家都要参加栽树啊!时候不早了,大家赶快行动吧!”听到广播以后,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熙熙攘攘向地边拥去。那些长年在家养病的,还有从外地退休回到家里的人员,也都提着水桶参加到栽树的行动之中。不一会儿,大队的“30”拖拉机载着4000多株从“太谷农大”购买的梨树苗向“八十亩”地开去,道路两旁便不断地响起了社员的欢笑声。不亚于村里办喜事、赶庙会、看大戏。
  栽树开始了,党支部和工作队全体成员全部上阵。有的在县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手提装了石灰的小桶给社员测距定点,安排任务。有的拉起测绳,指挥栽树。在树苗入地时,必须做到横、竖成行,三米的株距、行距不得有所误差。大家干得认真,情绪高涨。
  全村的社员,在队长、组长的带领下,两人一组,一个挖坑,一个提水浇树。那些强壮劳力,一个个汗流浃背,劲头十足。坑挖好之后,要由队长验收合格后,才可将树苗入坑。这时候,要先撒一层底肥,垫一层土。浇一桶水之后,提水的将树苗扶正放到正中位置,拿铁锨的再向坑里加土,然后用锨把捣用脚踩,一株株栽得认真仔细,做到深埋实捣,达到技术要求。
  在这片五百亩面积的土地上,提水的来来去去,川流不息;挖坑的铁锨飞舞,如火如荼。人们兴致盎然地栽种着幸福树,致富树。人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时间,直到太阳落山之后,五百亩梨树栽种完成了。站在地头望去,犹如艺术家精心绘制的美丽图画。
  就在我们栽种梨树的1978年的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温李青村和全国的农民大众一起,迈向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随着“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实施,每一户社员都分到了30多株梨树,率先富了起来。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37年了,但每逢提到清明节植树的时候,总也忘不了我们在温李青村栽种梨树的往事。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