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元宵红似火 作者:张仲杰 时间:2015-03-04 次数:196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的故乡清徐县,远在春秋时就设为梗阳县,隋朝时置清源县,公元1952年与徐沟县合并为清徐县,与龙城太原一样具有2500年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元宵佳节的传统文化犹为丰富多采博大精深。
  每逢进入腊月门,县城内的阁内、阁外大街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裹制烟花爆竹。俗称“就是一声雷”的大炮仗,真是雷声震天大快人心。那人人喜爱的“二踢脚”,随着“嘣”的一声上天,“叭”的一声在高空爆响,将情趣无限地送到人间。有一种叫做“黑打灯”和“明打灯”的炮仗,带有精准的方向性,给节日里的人群,增添了无尽的乐趣。还有一种裹有少量火药的“滴滴金”,最受孩童们喜爱。孩子们手提“滴滴金”走到那里,就将金闪闪的光明带到那里。将大小不同的炮仗,捆绑在长短不同的苇杆上,叫做“起火”,只要将其点燃,“嗖!”的一声直插云天,犹如火箭升空。还有用胶泥精制而成的“初初火”和铸铁制成的“砂罐子”,一经点燃便就地开花,让天空五彩缤纷,让大地一片灿烂。每逢元宵佳节到来,由民间组织的“社火”,带领群众将祭祀祖先神灵的贡桌平年十二层,闰年十三层垒起,将上述烟花爆竹装饰上去,制作成“架子火”燃放,成为家乡传统的节日焰火。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久已闻名于世的家乡“架子火”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每当元宵佳节来临,民间的集资与社会各界的参与,架子火的规模越来越大,又将城市的礼花弹、胜利花、电控声控设施一齐融入到架子火里,架子火已经成为太原地区的知名品牌。架子火燃放,火树银花升天,大地一片通红,天空更加灿烂。去家乡观赏“架子火”成为一次盛大的节日活动。不仅家乡附近县市的群众踊跃到来,就是外地游客也绝不放过难得的机会。“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始于金,盛于明,名于清,解放后发扬光大的徐沟背棍与铁棍,是家乡宝贵的传统文化,已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几十代艺术先辈的钻研与传承,特别是解放后,铁棍由民间铁匠师傅的锻造发展到现代的机械加工。那些手举棍与大转、小转的平心棍和转心棍,做工更加精细,更加科学,更加巧妙。铁棍上的装饰(彩子)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上面的戏剧人物的服装道具,更加深入剧情,栩栩如生。特别是表演的戏剧内容,更加融入了时代赋予的精神境界。棍上、棍下演员的表演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传统的《打渔杀江》、《许仙游湖》、《凤仪亭》、《铁弓缘》、《西厢记》、《红楼梦》等造型更为逼真,这些脍灸人口的优秀剧目一一深入人心。被称作“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云端的雕塑”。元宵节去清徐看铁棍,同样成为当地民众不可缺失的文化娱乐活动。家乡的背棍、铁棍多次受邀在省城太原和国内各地、港、澳、台演出。受邀到国外的新加坡、美国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
  每当元宵佳节到来,家乡的元宵文化便倾心倾城地展现出来。城乡的村口与十字街头、各单位的门前,树立起高大亮丽多姿多彩的彩门楼,令国人欢欣鼓舞的喜事,变幻莫测的彩灯,优雅动听的音乐,传递着节日的欢乐气氛。民间的“塔塔火”,在日新月异的盛世得到了挖掘和开发,过去用煤泥垒制如今用了空心的煤球,而且用了层层叠架,可以随时更换燃尽的煤灰,从正月初一直燃至元宵节来临。那火红的烈焰给大地增辉,为百姓祈福。县城的书、画、剪纸、花馍展,主街道的花灯展以及醋文化、酒文化、土特产品的展览。一年一度的民乐大赛、锣鼓大赛、小戏汇演以及各项体育比赛,将家乡人的才艺展现到极至。架子火定时燃放,背、铁棍走在街头,规模盛大的民间文艺大汇演,将元宵节的文化娱乐活动推向了高潮。
  万众一心闹元宵,家乡元宵红似火。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