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很早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每年腊月三十都要出来捣乱,吃人伤畜。玉帝派遣天神将它拿获,锁进山里。有一年农历腊月三十晚上,“年”挣断铁锁,又窜到村里吃人咬畜。村民们手拿锄头、镰刀跟它拼死搏斗,才把它赶跑。第二天,大家互相登门祝贺幸免于难,这样便有了“拜年”的习俗。天长日久,人们又逐步揣摩到了“年”的弱点:怕光、怕红色、怕音响。因此,腊月三十晚上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点明灯。这样就吓得“年”只有潜伏爪牙,空流涎水,再也不敢出山危害了。但是,“年”给人们留下了的印象太深了,所以每到腊月三十,人们总要担心它再出来危害,感觉过年犹如过关一样,所以才有年关的说法。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认真探索一下,才知道年关与古代的经济活动有关。在封建社会里财主放债,以腊月三十为期,到时本利全清。而借债的贫苦民众,生计艰难,到了腊月三十,大都无力偿还债务。在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里,劳苦人民认为腊月三十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关口,因此把它称之为年关。
春节古称“履端”,民间又叫过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上古时代起,在农业生产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我们的祖先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可是在科学极不发达的上古时代,普遍具有“万物有灵论”信仰的先民们却认为,这些成就是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灵”和祖先们的赐予。中国人自古以道德高尚闻名于世,非常讲究礼尚往来、知恩报恩。既然认为自己得到了“神灵”和祖先们的恩赐,就一定要用祭祖的方式予以报答,这样就产生了报恩性的节日。根据农村周期性变化,人们把一年中规模最大的报恩性节日安排在秋收和春节之间最空闲的日子里,这样就出现了原始形态的春节。
这种最初的春节在上古时代总的叫“蜡”,然而在不同的朝代又有不同的称呼。《尔雅》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岁”和“祀”都是祀祖的意思。这符合原始春节祀祖报恩的意义。而“周曰年”的年字又给我们提示了春节的又一层意义。“年”字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像一个人举着一束禾在跳舞。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要跳舞呢?原来,由于生产工具等条件制约,上古时代人们从事农业劳动是十分艰苦的。在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懂得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知道了必须安排一些休整和娱乐的时间让人们轻松一下,以利于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一阶段的艰苦劳动中去。根据农时的周期性变化,人们把一年中最集中的休整和娱乐的时间安排在秋收和春节之间最空闲的日子里。
这样一来,在同一时间里,人们既要祭祀“神灵”和祖先,又要休整和娱乐。为了达到和完成好以上两大目的和任务,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不仅不出工干活,还要会餐聚饮,歌舞嬉戏,尽情欢乐。作为岁首的农历正月初一成为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还与古人重视一年的开始有关。一般的中国人都认为,凡事最好有一个好的开端,如果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能有一个好的开头,那么新的一年里就可能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因此人们在过年的时候要穿新衣服,吃好吃的东西,尽量不生气,尽量避免跟他人发生冲突,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开个好头。虽然这样做未必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在年节期间努力使自己和家人过得愉快,整个社会也呈现出一派万象更新的气象。
从上古时代起,中国人新年年年过,但是开始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却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情。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正式采用公历,农历正月初一就不再是岁首了。1913年,当时的内务总长朱启铃在上呈政府的报告中说:“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从此以后,农历正月初一才称为“春节”
现在的春节已经没有了原始春节报神恩、祭祖先的意义,但休整、狂欢的意义仍然保留下来,并成为春节期间各种民俗活动的主要内涵。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最喜庆、最热闹和最快乐的传统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