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县是罗贯中先生的故乡,大文豪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刚烈、忠义鲜活、个性独特的古代英雄人物,张飞便是其中一位。他的名字家喻户晓甚至在国外也有一定名气。他爱憎分明的品格,赤胆报国的精神、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气概,都是历代后人传颂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
张飞,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三国时蜀汉大将,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县东北)他率骑拒战曹军不敢近,人称万人难敌。
张飞庙又名张恒侯庙,建在四川省云阳县,与云阳县城隔江(长江上游)相望。侯庙建于一千七百年前,历代扩建,历尽沧桑,盛而不衰。原来的张飞庙临江屹立,现今参观的张飞庙是由原址凤凰山麓搬迁到蓝石镇龙安村的。云阳县是川东地质文化与古建筑风格保存最好的县镇之一,在全国也很有名气。
张飞,生于涿郡,殁于阆中,民间传说有:“张飞身葬阆中,头埋云阳”之说。因《三国演义》是文学著作,不是历史纪实,中间又经清朝毛宗岗的增删和渲染,故与《三国演义》写的有所不同。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所害时,张飞驻守阆中,他惊闻噩耗,悲愤交集,下令部下必须在三日内备齐白旗白甲,挂孝出征,为关羽报仇。他的部下花疆和张达二将深知时间太短,不能如期复命,又惧张飞的虎威,故遂趁张飞醉卧未醒之际,将他杀害,并取下张飞的首级,直奔东吴,去投降孙权。花、张二人在路上探知,孙权已知刘备要兴兵讨伐东吴,深知哀兵必胜的道理,又恐曹操的魏军趁虚而入,遂派人向刘备请和的消息后,怕孙权把他二人做了礼品献给刘备,故改变主意。
不敢去投降东吴,便慌忙将张飞的头颅抛入江中,后逃遁他乡。当时正有位老翁在铜锣湾渡网打渔,碰巧捞起了张飞的头颅,十分惊异,恍惚中见张飞跪地哀求:“我生为蜀人,死为蜀鬼,请将我的头颅葬于蜀境,不要再抛入江中随江水远流他乡。渔翁受托后,泪如雨下满口答应,便将张飞的头颅埋在云阳县城的对岸凤凰山上,事后并邀集百姓们建起了张飞庙,这便是张飞庙最早的事历。
张飞庙经历代修葺扩建,殿、楼、轩、阁、亭、廊齐备,唐宋明清历代均有遗迹,庙内石碑,摩崖等石刻及木刻,书画作品多达600余件,各流派,各风格兼收并蓄,故有“张祠金石,甲于渝东”之赞有文章,书法,雕刻“三绝”。
张飞庙主要建筑和雕塑群都是参《三国演义》和围绕着对张飞的传说和其独特的魅力来布局、建造的。进了庙门,就是结义楼天井,可见刘、关、张三人高举酒杯,仰天长望,沥血祭天,慷慨悲壮,给人以立大志,结友谊,同生死,共患难,创伟业的震撼。
在结义亭前,有上世纪四十年代孙无良驻军张飞庙时写下赞颂张飞的诗句,表达了对张飞宅心济世的景仰。出结义楼往东是寄托张飞思念云长的望云轩。再过学画满墙的楼廊,沿石阶而上,便是祭祀张飞的正殿,中间是高大雄宏的张飞塑像,两边是一组历史性的雕塑群。整个庙宇以“三国”为历史背景,结合张飞的突出事迹,使这位历史性英雄人物的独特形象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