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草堂历史悠久,古往今来名联诗作很多,历朝历代都有留存,不胜枚举。如大门上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旧联,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西边有我的宅子,它傍水面溪在百花潭的北面。杜甫的伟大在于他精神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身处如此窘境,近于饥寒交迫,仍然心怀天下寒士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已!
大廨上有叶剑英元帅于1960年3月所撰书的“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此联非常有气势,联风洒脱。上联说杜少陵(杜甫号少陵)一生痛恨叛臣逆贼,贪官污吏,敢干揭露社会黑暗;下联则称他那独有的满腔爱国热情,忠义正气,迫近斗牛,昭示于天地之间。意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虽受统治集团排斥,却至死不悔。诗史堂上有陈毅元帅于1959年11月,参观杜甫草堂时题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寓意我恨不得让新松长到千尺高,而对于恶竹,则必须全部芟除。好一个“斩”字了得,彰显了老帅惩恶扬善,嫉恶如仇的鲜明个性。从上可以看出,两位老帅推崇杜甫的爱憎分明,爱人民之爱,恨人民之恨。这正是杜甫精神之精华,也正是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历史文化源渊。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朱德总司令于1957年参观杜甫草堂后所题。此联笔调简练,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上联指杜甫草堂长留于后世,受人瞻仰;下联指杜甫为诗圣,文章千秋,昭著万代,永受人们敬慕。充分表达了伟人对诗人杜甫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这是张爱萍将军于1963年所撰写的。此联切情入题,高度赞扬杜甫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为社稷安危,国计民生,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诗人的行踪足迹,崇高人格,作品意蕴,穿越千年时空,使后人敬仰尊崇,赞颂咏叹。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一代文学巨匠郭沫若于1953年撰写的。这副楹联,虽然只有16个字,但确实体现了郭沫若的大手笔,高度概括了杜甫写诗的一生,对其关心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上联是指杜甫用诗歌,反映当时“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不幸,不愧为诗坛圣哲。下联则赞扬杜甫同情人民的苦难,把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于诗篇中。此联内容深刻,对仗工整,书法潇洒而富有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1964年郭沫若还题写了“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上联描述了步入花径,两侧红墙夹道,有如花仙手持红绸,翩翩起舞;而下联则是描写进入草堂,豁然开朗,花红柳绿,美不胜收,正是“锦里”无限春光的缩影。郭老在联中用了两个动词“学”与“开”,不仅活化了景物,更给人们丰富的想像空间,言为心声,真是绝妙佳句哦!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您(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您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只能如蜷龙卧虎,不为世所重,不能示展凌云壮志!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与草堂共存。此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又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主席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
走在杜甫草堂中,扑面而来的满是历史的气息,还有浓浓的诗情画意,直让我沉溺其中,好久好久不愿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