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有个“太后鱼” 作者:苗志崇 时间:2015-01-16 次数:233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走近“迎宪太后鱼”的农家小院,就像是走进了一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唯远山悠悠,东湖凝翠,让人徒生惆怅。难道这就是曾经在祁太徐清名噪一时的号称“半把刀”的王银贵先生的故居?狭长的院落、陈旧的房屋丝毫感觉不到曾经的辉煌,留下的只是斑驳的回忆。令人欣慰的是,三年前,这里炊烟乍起,沉寂良久的“太后鱼”终于重现清徐。老树苍苔、新砖旧瓦的农家小院,连个招牌都吝啬的农家乐式样的方寸之地,硬生生地在外来菜系林立、风起云涌的餐饮市场上竖起了自己的旗号。短短三年,“太后鱼”分店遍及徐沟、古交、小店,远至吕梁、晋中的客人闻香知味、接踵而来。与别的餐饮不同的是,这不是“新鲜”口味的抢滩登陆,而是“本土”风味的回归,是沉睡已久“晋菜”的觉醒。
  坐在“太后鱼”掌柜的王建勇先生和王月梅女士身边,听那一个个历史悠久、曲折凌乱的故事。白云苍狗、变迁世事,一点一点地从四周涌上来,恍惚间,似乎感觉到了晋人前辈开拓进取的胸怀,辛苦跋涉的艰辛,丝丝缕缕的将人推进一个不可言说的意境里。这里,有徐沟背铁棍的步调,有东湖酥鱼的幽香,有漂泊的苦涩,有思乡的哀愁……我想这也许就是原汁原味三晋的“味道”,亘古流传,偶然飘散,却不会走远。
  如果不是运输生意失败,王建勇和王月梅大概永远也不会想到,会以隔辈传下来的古老技艺为生,而更让人痛心的是,很多耳提面命、口口相传的老菜方、菜式,只能在回味中努力回忆,朦朦胧胧的时光碎片再也拼凑不起旧时的模样。在王建勇前辈王银贵老人的手中,不仅有中国华尔街——祁县商业精英们的精致菜肴,遍布各地晋商会馆里的传统宴席,还有敬呈于驻跸徐沟天禄堂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面前的“东湖鱼”——太后鱼。
  王银贵(1884——1974)清源人,自幼父母双亡,被舅舅送到太谷县德和升下面的一家当铺当杂役,因为王银贵聪明伶俐、手脚勤快,上上下下赢得一团和气,深受众人喜爱。后机缘巧合,被商号大厨收为弟子,在大厨的悉心教导下,展现出惊人的厨艺天赋,十三岁便被师傅推荐进了德和升钱庄的厨师班,做起了掌勺的大师傅。
  和名闻中外、雅俗共赏的八大菜系不同,晋菜长期跳跃于晋商精英们的舌尖,藏身于高端商务会所,不为大众熟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实力的体现。清人刘大鹏在评价晋商的饮食时说:“此间生意奢华太甚,凡诸客商,名曰便饭,其实山珍海错,巨鳖鲜鱼,诸美味也。习俗使然,并无以此为非者”(《退想斋日记》)。因为山西土地贫瘠,物产不丰,所以在置办宴席时,除了保持晋菜特有的口味,其食材往往来自五湖四海,且价格不菲。《内蒙古文史资料》记载,在二十世纪初的归化城(呼和浩特),晋商做生意待客用饭有两种:一种是掌柜等有身份人用饭之处。如归化城有一种小班馆子就是此等人吃饭之处,12人一桌,每桌最少需银10两,有时高达20两。小班馆子厨师每月薪金三两银,小费可收十五六两银。还有一种大戏馆子,是仅次于小班馆子的饭店。这种饭店一面卖饭,一面唱戏,所以又称戏酒馆子。请一次客分好几天吃,每天有五六百人,所吃饭莱分为“四六席”、“改菜席”二种。“四六席”就是四干果、四冷莱、四大碗、六中碗,中碗内有一碗海参,除大米饭、花卷、黄酒外,还有马蹄酥一类的“腰饭”。光绪三十年(1904)后,每桌“四六席”约值银一两多。“改莱席’也是四大碗、六中碗,只把九碗肉菜改为海鲜,添了干贝、鱿鱼等每桌约值银三两。王建勇先生介绍说,其实这些还不算什么,最排场的要数晋商在本乡本土的红白喜事待客,一些富商还要“上三台”。共有124种食品,菜肴要因客而异摆放出不同字样,餐具的摆放位置也极其讲究。
  王银贵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用简单的“优秀”二字已经不能形容王银贵在厨艺方面的成就。王建勇回忆说,爷爷曾经给家人做过一碗“蝴蝶海参汤”,碗中的“蝴蝶”随着汤水波动,似乎翩翩起舞,栩栩如生。
  然而这并不是王银贵最为辉煌的时刻。庚子年秋(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西逃。过太原后驻跸徐沟天禄堂,当时的徐沟知县密昌墀征召年仅十七岁的王银贵与一个郝姓大师傅共同为慈禧太后制作御膳,和京城的御厨们同堂竞技,其中就有流传到现在的“太后鱼”。据后人回忆,这个祸国殃民的老妖婆、挪用军费做寿宴的极品吃货,对当时王银贵做的“香酥鱼”极为满意,史载慈禧在徐沟一夜之间花费了五万两白银。“太后鱼”的名声由此不胫而走,乡人皆以一品“太后鱼”为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穷奢极欲的“大三台”等晋商特色菜系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王银贵老人去世后,留下来的,也只有“太后鱼”等区区十几道家常菜了。
  王建勇、王月梅夫妇是一对有心人,从事餐饮行业几年来,到处走亲访友,还原了一些王银贵老人手中流传的菜品。继承的不少,丢掉的更多,一直没变的是王氏家族对菜肴品质的追求。他们在制作菜肴时采用的依然老工艺、传统调味品,鸡精、味精等纯粹的调味品是绝不能进厨房的。家里一直有个和泥烧炭的炉子,用来制作“太后鱼”等菜肴,七八道工序全部在炉子上完成,温度控制精确到分钟,晚上近十个小时的烹饪时间里,王建勇要调好闹钟,起来数次调整火候,加汤添水。加盟店虽然多了,但是一些传统菜肴必须在总店烹制,菜肴的口感和质量,是丝毫也不敢马虎的事情。经常使用的一些食材,鸡蛋蔬菜等,都有专门的产地和供应商,从外形到口感的选择,几乎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近几年,王建勇和王月梅两口子每年都要外出“取经”,向别的菜系学习,同时研发自家的菜品,一段时间下来,笔记做了厚厚几本,影像资料积攒了很多。王建勇说,王氏后人的厨艺素质是远远不可能像王银贵老人那样的高度了,要复原晋菜的古老菜品,也是可梦而不可求了。王建勇和家人至今还记得王银贵老人做得拌汤、炖肉、炒鸡蛋等一些家常菜,昔日垂涎三尺的感觉依然深深地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但是他有信心,在保证安全质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一些古老的烹饪工艺,慢慢积累和发展,让大家知道,晋菜不仅仅是过油肉,山西的特色,也不止是面食,还有“王氏太后鱼”。“王氏太后鱼”的经营追求的是一种家的感觉,低调、平实、温馨,客人们在这里大都能找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氛围。虽然这个农家小院谈不上什么建筑风格,论排场更是无法与一些奢华酒店相提并论。但“王氏太后鱼”,从每一处的设计,犄角旮旯的摆设,都匠心独具。这些都是根据王建勇夫妇多次在外考察后,精心设计的。这里所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浓浓的三晋风情。
  王建勇告诉我们,他们正在着力解决“王氏太后鱼”批量生产和包装的瓶颈,希望今后“王氏太后鱼”能像“平遥牛肉”、“北京烤鸭”、“金华火腿”那样堂而皇之地走上规模化的营销之路。
  逝者已矣,当年的王银贵不会想到,今天北方江南、鱼米之乡的清源,依然处处流传着他的传说。经他一手制成的“香酥鱼”已经走出了清徐,在周边区域打出了口碑,打出了市场,受到众多食客的热烈追捧。或许在觐见过天颜、经历过晋商奢华的人眼里,这些不算什么,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不是么!这是山西人魂牵梦萦、血脉相亲的三晋的“味道”。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