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1893—1976)现代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毛泽东与“双百方针”
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提出来,是在1956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事实上,在这之前,“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这两个口号,都已由毛泽东分别在1951年和1953年提出来了。
“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只要是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双百方针”,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情感纽带,是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的政策依据。只要符合繁荣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这一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促进和体现社会的进步,就应该纳入先进文化的格局范围。
“双百”方针体现的是一种自信、开放和宽容的文化心态,遵循的是符合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规律。这当然不是说要无为而治、放任自由。承认和允许多层多样的文化形态,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调和。这中间自然有分歧,有不同的意见,但只要不越过赞成社会主义这一政治底线,便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更重要的是,提出“双百方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转向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作为执政党,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大力倡导主流的东西,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先进文化,总是在同不那么先进、不那么正确的文化的比较、竞赛和争鸣中发展起来的,总是通过不断的文化实践来证明、丰富和完善的。因此,关键是要拿出比你不赞成的东西更好的文化成果来,显示自己的先进性,只是千万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以政治批判方式来解决文化学术分歧,则更为不可。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他思考和实践先进文化的历程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尽管它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政策,但它为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存在格局,设计了一个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
假如历史上没有毛泽东
文:士心
不知不觉间,已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1周年了。
121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但对于历经坎坷的中国人来说,又显得过于漫长。110年中,发生了多少血泪故事,产生了多少风云人物。然而跨过新世纪的门槛,蓦然回首,真正的传奇,仍非毛泽东莫属。从一教书匠到革命家,从农民领袖到军事天才,从“占山为王”到席卷神州、执掌国柄直至步上“神坛”、又“堕入凡尘”……毛泽东的一生,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负荷,对他的评价,自然也伴随着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顶礼膜拜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主张遗忘者有之、极力毁损者有之……
实际上,要消除争论,有一个比较省事的办法。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作为同时代人,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历史上没有毛泽东,又会怎样?
假如历史上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不会有“官”民亲如一家的红色苏维埃,更不会有“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豪迈气概;
假如历史上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不会有爬雪山、过草地的惊世之举,更不会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盖世绝唱;
假如历史上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来自窑洞的战胜强敌的持久战略,不会有为民族大义、孤身犯难的“挥手之间”,更不会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果敢论断;
假如历史上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天安门城楼上的醒世宣言,不会有北抗南援、标志着近代以来饱受屈辱的中国敢于说“不”的壮举,更不会有“世上无难事,只要敢登攀”的雄浑气魄。
毛泽东接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人心离散、被列强用经济直至军事手段肆意蹂躏的中国。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中国有原子弹、氢弹守卫国门,有卫星傲视着世界,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第一次以从未有过的尊严和凝聚力,屹立在世界舞台。假如历史上没有毛泽东,中国持续了近百年的混乱,至少还要继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当然,假如历史上没有毛泽东,或许就不会有“文革”、“右派”这些令中国人心悸的名词儿,或许也不会有文物的大破坏、知识分子的大乱离。然而,即使在毛泽东时代的最后20年间,也就是被一些人给予很低评价的20年,连“大跃进”的经济灾难也估算在内,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7年至1975年仍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63%!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到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假如历史上没有毛泽东,以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或许这些成就也迟早会取得。然而,我们或许却没有机会欣赏到他深邃锐利的哲学思想、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欣赏不到他过人的凝聚力和伟大品格的感染力,欣赏不到他作为“世界级”伟人的超人魅力。“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这样称颂毛泽东:“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则如是感叹:“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历史之流如黄河、长江,注定要东流入海。然而,没有了三峡的长江、不见壶口瀑布的黄河,又会失去多少壮丽,减少多少奔放?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智慧也是集体的结晶,然而,许多思想火花、精神火炬却是毛泽东独有的,正如三峡之于长江、飞瀑之于黄河!
因此,历史要感谢毛泽东,他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概,推动了历史的激流。
毛泽东也要感谢历史。因为后来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他飞溅的思想波浪才被导入流动不息而又平静的河段,更有效率地浇灌着两岸的沃土,也使静流中的人们,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回忆、欣赏那激流勇进、浪花飞溅的激情岁月,洞察那里蕴藏着的不安、躁动甚至残酷,同时也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中国的历史成就了毛泽东,中国的历史离不开毛泽东。不管后来者怎样评价毛泽东,但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位伟大的巨人,他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