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山 作者:马鸿雁 时间:2014-11-02 次数:10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行走于从东圪台头村去往马名山的山间公路上,眼前的路在这山和那山间曲曲弯弯,脑子里忽然冒出“转山”这个词,转山、转山……路总在脚下蜿蜒,那部骑车行走西藏的电影不也叫《转山》吗?
  将车停在榆古路边,顺着路牌指示,上了一条弯弯的山路。刚把省道上呼啸来往的汽车声抛在脑后,眼前便出现了一座小村庄——东圪台头村。山谷里杨树、柳树叶子都变得金黄,山坡上桑树、果树,还有叫不上名字来的树,各种色彩夹杂在一起,有红有黄,看上去就像一幅油画。正感叹于蓝天的纯净、空气的清新、大自然的美丽时,一个十一、二岁模样的小男孩跑过来问我们:“你们是要去马名山吗?别走这条路,绕远哩!从这条沟沿小路爬到那座山,再过远处的那座山,一会儿就到了!”男孩比划着,我才注意到,深秋的天气,他竟然还穿着短袖,红扑扑的脸上冒着汗,生长在大自然中的孩子真是壮实,大概上马名山的那些小路,淘气的他和小伙伴们不知道爬了多少回了。
  谢过男孩的热情,我们依然顺着路,不紧不慢地走着、绕着,抬眼看去,位于马名山最高峰的那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好像就在不远处,阳光下耸立着,通体闪光,熠熠生辉——英雄的精神是永存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坡上,偶然传来人的话语声和劳作声,仔细看,有几位农民在拾掇葡萄架,把葡萄枝修剪好捆在一起,准备埋土防寒;还有的提着篮子摘花椒。对于我们这些外来人的悠闲,他们甚至顾不上看一眼,只是忙着手头的活计。
  山路上静静的,没有一辆车,不时有鸟叫声传来,清脆悦耳,心旷神怡。走了很远的路,身体开始出汗,腿也觉得吃力,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弯,才上到山的高处。回首望去,来时的路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绕来绕去,忽隐忽现。山下的风景愈加好看,好像画画的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油彩盒。走过一处刚刚整修好的滑坡地带,终于看到了同样掩映在红绿黄当中美丽的东石窖村和西石窖村。从这边望去,层层的葡萄架挂在山腰,叶子就像红葡萄酒的颜色,浓烈醇正。大自然的调色板让山间的各种树叶都改变了颜色,还有白色的芦苇随风舞动……这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层林尽染”!
  原路返回,葡萄架下的对话还在继续,农民收获的花椒晒在路边,鲜红鲜红。远远望去,沟里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一样的果实,树下孩子们在嬉戏玩闹,笑声飞扬——孩子的童年就应该这样无忧无虑啊。
  一位老大爷背着双手,哼着小调,正顺着山路往下走。可能是被山里人的热情感染,我们上前和他攀谈起来:
  “大爷,您有多少年纪了?”
  “有八十六、很快就八十七了!”大爷一脸自豪。
  “不像不像!您身体真好,八十六了还这样精神!”
  “什么事情都不要往心里去!钱算甚哩?身体好比甚都要紧!年轻人啊,你要是上班的,就在单位上干好工作,多做好事。你要是村里的,别每天坐在街上东家长西家短的瞎聊,没事多出来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到了晚上,你多敲打敲打经络,睡个好觉!听上我的话,到了我这把年纪,保你走山路的时候像坐了飞机,轻快得很哪!”
  嗬!今天的收获真是不小——锻炼了身体、欣赏了美景、悟出了道理——在孩子的眼中,理想是第一位的,就像看到马名山的纪念碑,攀登才能尽快到达目的地;中年人,大概是背负了太多的责任,上有老下有小,挣钱养家,所以顾不上留恋太多的风景,只是埋头苦干;人到老年,生活的节奏放缓,就有时间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经历,整理自己的心情,细细地品味人生了!
  可见,爬山是一种快乐,转山是一种心境,而下山也自有一番乐趣啊!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