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从古至今,孝敬父母,关爱老人,都是一种心灵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它无关贫富、贵贱、远近,有区别的只会是有心无心。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编者读后,心中有一丝沉重,虽然经济环境、家庭结构、道德教育、文化修养、以致个性等因素是会影响孝的内容,但我们不应让其影响孝的本质。
作家刘墉说过,人总是想,等我长大了,等我赚钱了,等我有时间了,我会好好孝敬父母,可是真的等你什么都有了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父母老了,山爬不动了,路走不远了,甚至连床也下不了。给予父母的快乐应该是一点一滴的,应该是岁月的珠链。一碗饭、一杯酒,足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甚至一句关怀的话语,都是孝。
生命因只有一次而显珍贵,而这惟一一次的生命正源于父母的恩赐。在这里编者但愿天下儿女都能孝敬父母,都能有机会孝敬父母……
——编者
可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简简单单的一个“向前一步”的动作并不难,但是要发生在她的身上那却是非常痛苦也是很艰难的一步。
她,是我的邻居王阿姨,年轻时家庭重担压垮了现在的身体,由于常年从事比较繁重的劳动,成了现在半身不遂,起初是完全躺在床上,不能直立行走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她家的真实写照,儿子有了儿媳后就很少顾及她的感受了,丈夫又非常“偏心”地倾向了儿子。患病后,儿子和丈夫也是忙于在外,很少对她细心照顾。渐渐岁数大了,眼看自己的身体就撑不下去了,但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得出来,她非常坚强,不想拖累任何人,最终还是招来了家人的躲避和嫌弃,甚至是儿媳的恶语相加。
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儿子,他们的现实和冷漠,让我有一种想揍他们的冲动,想想心里都仿佛在滴血。每一个总喜欢站在高处俯视别人,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犹如是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可是对于自己的家人,那将是最卑微的象征和无知的表现。
我和王阿姨深聊过,也试图扶起她,软弱的身体就连站立都颤颤巍巍,但是她的坚强我是看得出来的,坚定的眼神和坚强的信念,让她在我的心里始终都没有躺下。我不想过多地描述她的痛苦,因为这也是她最不愿意让我这个“外人”看到的,偶尔说起丈夫和儿子,她也只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从不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王阿姨,你要多练习走,我可以陪你。”我看望她时,每次都这样叮嘱。“好。”王阿姨的一个好字概括了一切。“好”真的那样简单吗?“好”是美好的代名词也是肯定的答复,岁月没有绊倒她,可是家庭却拖累了她,在我看来,“好”是她自己给自己的那股劲,靠自己迈过这个坎就是对自己的最大肯定,最大的“好”。
人生会走无数步,我们谁也数不清,但当一个人要数着自己的步子过日子时,心里的那份心酸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但当向前一步也变成奢望时,心里留下的可能就不只有痛那样简单了。王阿姨的希望就是没有放弃,不管周围环境如何,自己始终是一个鲜活的棋子,不但要走出自己的路线,而且还要最后的“赢”。
现在的王阿姨变得更加自信了,看着她一次次挪动着自己的身子,我上前扶她时,她却示意躲开。就这样一次次、一遍遍地用自己的节奏努力地“向前一步”。我曾几次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流了下来,可是却被她“痛斥”,我不是怜悯,我是震撼,她用自己脆弱的身子传递着世上最坚强的信号。路是自己走的,要想自己好过些,必须付出努力,甚至是艰辛。
王阿姨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向前一步”是多么的艰难,她也曾经希望有一个肩膀靠靠,希望有一双手撑撑,可是环顾四周后却发现自己无依无靠。“子欲养而亲不待。”不是妖言惑众,更不是危言耸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路子和步数,不要总是靠近身边那些“美丽”的人而忘记身边那些“丑陋”的人,因为现在“丑陋”的那些人也曾经“美丽”过,更可怕的是为了我们自己。
小的时候,父母扶着儿女“向前一步”,老了老了,父母走不动时,儿女就该扶着他们“向前一步”。不要永远把孝顺挂在嘴边、留在心里,父母真正需要儿女的时候不是每一天,而是她们真的站不稳的某一天。
“向前”,一个正确的方向,请扶着我们的父母一起向前一步、一百步、一千步,只要脚步不停,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的那段日子里,真心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