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 作者:孟庆春 时间:2014-10-19 次数:9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师生之间的沟通,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常用的形式,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交流与情感沟通的桥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所以,沟通教育更是心灵交流的艺术。
  我班有个男生叫王晨宇,他在班里从不调皮、捣乱,但也从不积极、主动去说、去做任何事,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属于沉默型孩子。让人头疼的是字写得歪歪扭扭,课堂上根本不会听课,同学说过的答案让他再说,他都有点吃力,考试成绩总是一塌糊涂。最让人头疼的是这学期大多数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了进步,唯独他,几经教育,始终不见长进。鉴于此,我及时和他的家长取得了联系,通过交流了解到,他的爸爸经常在外工作,妈妈在商贸城卖衣服,他的学习以及生活,爸妈很少过问。尤其是周末休息,孩子总是一个人在家,连续两天蜗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是自己解决,更谈不上做一些其他的事了。最可怕的是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孩子在家里只字不提,长这么大从不与家长主动交流。
  近段时间内,我给予他特别的关注,通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极不自信,不敢主动与伙伴、老师、家长交流,更不敢说出内心的渴求与希望,总是躲避着别人的指责,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有一天课间,别的同学都已经出去,他在教室里磨蹭,于是把他叫过来聊天。当我问到他“你每天过得开心吗?”“不开心”,“心里压抑吗?”时,孩子不住地点头,同时眼泪“唰唰唰”地往下掉,可以看出他幼小的心灵早已受到“创伤”。而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谁都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我们谁都没有了解过孩子的心理,我们谁都没有及时打开这把“枷锁”,让一个仅仅10岁的孩子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心理,享受不到一个孩子应有的关心与疼爱,实感惭愧!
  其实,这个孩子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更渴望着同学的帮助,老师的理解,家长的呵护。所以,不管什么,我每天都要借机表扬他一次,让他慢慢树立自信,从“压抑”的阴影中走出来,最起码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让他感觉到是快乐的。渐渐地,我从孩子的表情上看到了一丝丝微笑,在和他谈话时,也感觉到他不怎么怕我了。
  经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尊重和赞赏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更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使学生看到光明,增强信心。更要发现学生出现某种问题的根本所在,多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