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大爱 ——访永定街社区居民杨富香 作者:陈宏健 时间:2014-10-10 次数:17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陈宏健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年人,经济来源只是微薄的退休金和加工一条寿褥挣三元钱累积起来的收入,在她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干点啥呢?主动为残疾人办理各种证件、为困难群体申请低保及廉租房、寻找就业门路、经常去看望、照顾残疾人、资助贫困大学生、关心关爱离异家庭的孩子、促成了几十对男男女女的幸福婚姻、赡养多位失去劳动力的老人……这就是东湖街道永定街社区杨富香老人给出的答案。
  眼前的杨富香老人两鬓斑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式方框眼镜,衣着十分朴素,稍显土气,但神情和善,精力充沛,了解了她所做的一桩桩、一件件让人感动的好事,记者立即被深深地震撼了。但这位75岁的老人却十分淡定:“帮助别人是一种习惯,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杨富香热心助人的初衷,还得从她幼年说起。当时,她的舅舅参加了游击队去打仗,母亲因此事受了牵连,被戴上纸帽子游街,精神受刺激疯了。年仅6岁的杨富香无人照料,被送给南营留村一户人家收养,自此,杨富香的命运发生了转折。12岁那年,她进入清徐纺织厂,成为一名纺织工,承担起照顾养父母、亲生父母等家人的重担,也就是从那时起,杨富香就开始帮助周围的孤寡老人做一些掏炉灰渣、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事。
  时光一晃而过,在她18岁时,养父母家唯一的儿子突发疾病去世了,这对养父母来说是天大的打击,“老了肯定没人养活我们了,这可怎么办呀”。就在他们深陷丧子之痛的之时,杨富香站了出来,她告诉养父母,只要她有一碗饭,就有养父母的半碗,从此,养父母的生活全由杨富香承担了起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人们普遍吃不饱饭,贫穷、困顿如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生活在如此大形势下的杨富香同样未能幸免。在她婚后多年里,除了维持一家子生计,还默默地关心着养父母、亲生父母等六位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无论有无血缘,没有亲与不亲,她无怨无悔地照顾他们,直到养老送终。
  1961年,纺织厂解散了,身为工会会员的杨富香和其他积极分子便自愿组成了清扫队,义务清理县城卫生。1964年,杨富香进入菜市街居委会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在这期间,她已经把助人为乐作为自己活着的基本要求。
  残疾人的“坚强后盾”
  在居委会工作岗位上,杨富香需要和四邻八舍打交道,走街串巷了解情况,上门入户宣传政策,关注着居民们点点滴滴的小事。1970年当了居委会主任后,她更忙碌了,不仅白天下片走访了解情况,晚上还要承担起巡逻任务。虽然工作很繁重,内容也很琐碎,但是她好像全身有用不完的劲一样,处处都可以见到她的身影。
  当时,辖区居民中有一部分残疾人,因出门不便、信息闭塞,从未申领过残疾证,无法享受到应有的补助,生活也就愈加困窘。面对这种情景,杨富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想着赶紧把这件事儿好好落实下去,她帮他们在居委会开上介绍信,到户口所在乡镇残联审核、登记、盖章,再拿上身份证、户口本、病历或相关病情资料等到县残联办理,数次奔波申请,直到每一位残疾人都领到残疾证。
  东湖社区的残疾人牛玉牛、温巧丽夫妇便是其中的两位。杨富香从1977年认识他们之后,不仅帮其申请了低保,还常常带着吃的用的去看他们,直到现在,从未间断。就在最近,发现他们家里的被褥又脏又破,杨富香又赶紧买了几斤棉花、扯了一些花布,帮他们做了一床新被子。一到过节,杨富香都惦记着给这些生活困难户送些熟肉、月饼和家里做的主食,让他们愉快地过节。
  看到杨富香为他们夫妻俩付出的一切,二人也是双眼噙满了激动地泪花,“老杨是个大好人,干了一辈子的好事,照顾了我们30多年,她的恩情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为了感谢杨富香的无私帮助,有时牛玉牛夫妇边给老杨买点水果表达他们的一份心意,但每次,也都被杨富香严辞退了回来。
  这样的关爱实在是太多了。王建伟是一名残疾人,父母靠种地为生,家庭生活困难,无力抚养孩子,了解情况后,杨富香“接管”了他,把他从牛家寨接到县城帮扶,并积极联系村委会和民政部门帮其办理低保,并租房解决衣食住行。
  孩子们心中的“灯塔”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很多孩子们如愿地踏进了大学的校门,而很多家庭都因为生活的困顿而导致学费、生活费没有着落,多少的爸妈为孩子们的学费担忧,多少次这些孩子也为大学迷茫着,就在这时,杨富香老人就为他们送来了“及时雨”——捐资助学。
  醋都社区的王炜目前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但几年前参加高考被录取后,却因家庭的原因能否顺利上学而愁眉不展,他曾经历了这样一个悲喜两重天。当时,离异后跟他一起生活的母亲做了肿瘤手术住院,每天的开销已然很大,就更别提他的学费了,那段日子,母子俩真是手足无措,大眼瞪小眼。
  得知王炜濒临失学边缘,杨富香在自己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上限的情况下,每学期挤出500元,帮助王炜实现大学梦。
  而这,仅仅是她众多捐资助学中的一个个例而已。
  西门街的小女孩妞妞和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杨富香主动与民政部门联系为其办理低保手续,并隔三差五地送点水果、点心等。细心的杨富香还在小姑娘过生日时,亲自下厨包了饺子,与她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
  邻居李云10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由此变得性格孤僻,常常逃学。杨富香得知此事后,认了李云作干儿子,并把其抚养成人。对于干妈的这份恩情,李云也是牢牢铭记于心:“杨妈妈对我特别好,比对她亲生的孩子都好。没有她的帮助,我早自暴自弃毁了自己了。”其实,除了李云,杨富香还认了不少干儿子,这些干儿子都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看到别人在她帮助下过上好日子,她领养过的孩子一直叫她干妈时,“我知道,自己除了有6个亲生儿女还有很多儿女,自己也感到特别的快乐。”
  左邻右舍的“依靠”
  退休工资660元、遗孀补贴120元、95元老年人补贴是杨富香老人每月的固定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吃穿和日常买药,生活过的很清贫。怎么会有余钱去帮助别人呢?对此,老人说,她在寿衣店加工寿褥及儿女逢年过节孝敬她的钱都舍不得花,全积攒起来用于帮助其他人。
  原来,退休后,太原一家布料店想聘用杨富香老人去设计制作寿衣,她不愿离开她朝夕相处的街坊四邻,就在县城开了一家寿衣店。后因年老体弱,把店铺交给儿女打理,目前,她只是在店里加工一些寿褥、寿被等简单的东西。“加工一条寿褥能挣3块钱,我以前一天加工20条,能挣60块钱。可是现在身体不行了,做不了那么多了。”
  店里做一个寿枕可以挣10块钱,她得知有个残疾人小刘无任何收入来源,就要求儿子儿媳把这项业务交给他去做。“一天加工3个枕头,能挣30块钱,他吃饭是够用了。”除了关注残疾人,老人还考虑让困难人员挣钱。社区里有一对哑巴夫妻,家里的收入有限,杨富香就经常在店里活计多的时候,让这两口子去做,以此来增加他们的收入。
  要求别人做到的,杨富香要求自己的子女先做到。平时在教育儿女、孙子时,杨富香也一再强调,无论贫富一定不能短了志气,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要拿,不该要的东西一定不能伸手,一定要靠自己的劳动和血汗去挣钱,那样才花得安心。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虽然75岁了,但我的身体、精神状况都还很好,我会继续发挥余热,做更多好事、帮助更多的人。”离开时,望着这位年逾古稀、可敬可爱的老人的背影,记者默默祝福她万事顺心,健康长寿!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