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作者塑造许多生龙活现的人物形象,其中武大郎和潘金莲就是其中两个特点突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后经电视连续剧《水浒》的播放,剧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艺术形象又重现在人们面前。身材高挑,眉清目秀的潘金莲;身材短粗,忠厚老实的“三寸丁谷皮”武大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形象。真是鲜明生动,耐人寻味。但是小说毕竟是演义,免不了有些情节与史实有所差距。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莲果真如此吗?不然。
据史料考正,武大郎原名武植,历史上真有其人。系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人,他自幼崇文尚武,聪颖超群,大比之年,皇王开选,考中进士,在山东省阳谷县做了知县。武大郎在学生期间,因家中贫寒,吃了上顿愁下顿。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偏巧武大郎有一位富有的同窗好友经常资助他,因而使他读书得中。可是这位曾经资助过他的好友因怀才不遇,屡遭不幸,家境也日渐贫寒。于是他千里迢迢从河北到山东阳谷县投靠武大郎,欲谋一官半职,寻求出路,摆脱贫困。初来时,他受到武大郎的盛情款待,一直过了几个月,也不见武大郎提及他做官之事,不禁十分气愤,认为武大郎是个忘恩负义之徒。于是,他怒气冲天,不辞而别。在回家途中,越想越气,不禁骂骂咧咧,欲意报复,并任意编撰了许多讽刺,谩骂武大郎的小故事写在纸上,所过之处,到处张贴。于是沿途传遍对武大郎粗俗侮辱之词。但是,当他回到家中,得知武大郎早已派人送来钱粮,并有书信一封。信中说这是自己的薪水,让他修房盖屋,重买田产。这时,他才觉得武大郎绝非知恩不报之人,而且不搞以权谋私。他悔自己错怪武大郎,发疯似的折回原路想撕掉他写的信条。但是这些故事早已被人们读后传开了,像泼在他身上的水,怎么能重新收回来呢?后来加上有些文人墨客借题发挥,因而谬种一传再传。
县城东北的黄金庄便是潘金莲的娘家村,至今仍被武家后人称为“老祖奶奶”的家乡。据考,潘金莲并非潘裁缝的女儿,而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是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和武大郎是门当户对的恩爱夫妻,他们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先后生了四个儿子,传说武松也是她一手抚养长大的。俗话说:“老嫂比母”哪来杀嫂祭兄的事儿。
黄金庄正南三里便是武家那,村边原有一座武大郎墓。1946年掘坟时发现,坟中有一口楠木悬棺和两具骨殖,武大骨殖相当高大,推算来生前至少有一米七八。
武家那村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武大郎匡扶正义,潘金莲忠于爱情,协助武大郎清廉治政,铲除恶少等动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