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杜娟已在农村走过了七年多的时间,从最初的小帮手到今天的“领头雁”,从北营村的离不开到大峪村的委以重任,一步步走来,她更成熟了,也更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大学生成长为“村干部”
杜娟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在农大的那种氛围中,对农村的关注自然要比城市多,作为当时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择留校还是报考村官,杜娟早有自己的打算。“留校后的工作是一成不变的,未来的样子不用想都能看得见,这种生活太可怕。我想过一种有挑战的生活,我应该是有一个舞台的。”杜娟说到。
然而,在第一批大学生村官考试中,杜娟失利了。2007年,她又接着参加了第二批村官考试,被选派到清源镇北营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但在进村的第一天,杜娟就被吓哭了。“那会儿一直觉得新农村嘛,村子里应该挺好的,但去了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想的那个样子。全是土路,哪哪儿都是土,坐着车,车上也是土。”
初见农村的村貌,杜娟甚是委屈,觉得给自己找罪受。但她的固执和倔强不容许打退堂鼓,哭一顿,该做什么还得做什么。农村的工作,总是繁杂而琐碎,像养老保险的办理、计划生育宣传这些事儿,细小又麻烦。杜娟刚到村里时,别的事儿插不上手,这些工作就都交给了她。
聊起这些,杜娟有点“耿耿于怀”。她说,“别看都是些小事,一个疏忽大意,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刚到北营村,杜娟从县计生办带回200份育龄妇女抽奖卡,让负责计生的同事把抽奖卡发给村民。杜娟根本不觉得是个事儿,却没想到就这小小的一纸卡片会给自己带来“头疼”的问题。原来,抽奖卡在发放时,只是随机发到部分妇女手中,这让其他没收到的人“急眼”了。凭什么给她家发,我家就没有呢?这件事不仅引起一些村民的不满,也让杜娟挨了村主任的批评。
“当时我真的一头雾水,还以为是大家故意挑我刺,后来才知道,是自己对基层工作太不了解。”杜娟慢慢明白,在农村工作,无论做什么,都要一碗水端平,虽然看似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但对村民们来说,都是大事。
事后,杜娟整晚都在琢磨该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隔天,她又跑去县计生办,协商能否再多拿200份抽奖卡。回到村里,又设立了相应的门槛,要求20-40岁年龄段的妇女领取,才把这个问题很好地化解。这件事后,杜娟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考虑的更加周全,更加的严谨细致,很快就成为村干部离不开的好帮手,她每天奔走于各个单位,给村里跑项目,申请资金,常常走访入户,为村民们解决困难,用最快的速度融入了北营村的工作。
小村官成长为“领头雁”
2008年12月,在村“两委”换届中,由于表现突出,杜娟高票当选为北营村党支部副书记和村委委员,实现了两委交叉任职,名正言顺的成为老百姓选出来的村干部。
那时候,杜娟在北营村的所作所为甚是深得民心,邻村的村民对此也耳闻目睹。给村里修路,为全村人办养老保险,更换自来水管,新增天然气管道,联系农校老师给蔬菜种植户定期培训……对这个年轻的女大学生村官,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而此时,大峪村村主任雷红恩却为村里的发展苦恼不已,“村里太落后了,现在都是高科技,靠天吃饭早已经行不通了,希望来个有能力的人带着村民发展致富。”雷红恩想到了山下的大学生村官杜娟,向镇里提出,请杜娟担任党支部书记。“那时候我在各个局跑,就看见杜娟也老跑,就想叫她过来闯一闯,给老百姓办点实事。”雷红恩找杜娟谈了三次,邀请她来大峪村任职。
大峪村是一个有着300余人的小村庄,有着得天独厚的葡萄种植优势,由于交通不便,至今仍是一个偏僻和经济落后的村子。“肯定不好干,但它有挑战性。”反复考虑后,杜娟选择去大峪。
2011年12月,大峪村村“两委”换届,杜娟被“挖”了过来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时,她还继续担任北营村党支部副书记和村委委员。雷红恩自己也主动让贤,心甘情愿为这个年轻的姑娘当副手。
有了在北营的“身经百战”,杜娟很快就适应了大峪村的工作环境。作为北营的“邻居”,大峪村民对杜娟做过的事儿都有所耳闻,不过也免不了说风凉话的。直到去年的一场冰雹袭击,改变了人们的态度。“那场冰雹让1300亩葡萄全部受损,眼看大伙儿辛苦一年的成果没了,我就到处跑,想尽办法给大家申请一点救灾款,能补多少是多少。”大峪作为山区村,人口又少,跑手续、找资金并不容易,杜娟只能拗着一股劲儿,一次次地去跑,不断地为村民去争取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利益。
落实了救灾补助金,杜娟又找来农业专家上山指导培训,她说,“放在以前,村民一看地里受了灾,就晾在那儿不管了,觉得反正也没了收成。其实在受灾后如果不去及时补救,对来年的种植和挂果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地方有用没用,为村里做了什么,能给百姓带来什么,是杜娟这几年考虑最多的问题。从大学毕业,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农村里。
2012年,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杜娟就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现在在做事的时候会考虑的更加周全,不会想要那种轰轰烈烈的场面,而是更实际,不管你说什么,最后村民们怎么受益,这是落脚点。”
致富路上“领路人”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发展经济,交通的便利实在是个很重要的条件。而大峪的进村路是一条很窄的土路,根本错不开车。杜娟上任后,一家煤矿建设用地涉及村里的土地,拿到一笔资金。如何把这笔钱花在刀刃上,她和村主任老雷都觉得应该用来修路,在进村子的几个拐弯处修建错车点,方便车辆进山。修路本是给大家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个事儿,却没想到遭到不少村民的阻挠。“大家会说,村里既然拿到钱,就理所应当分给人们。可我作为村支书,就是要带领大家把村里的建设搞起来,所以很多时候,你的决定就代表着整个村的发展方向。”为了顺利地把路修好,杜娟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召开会议,和每个人说明修路的好处。
思想工作做通了,杜娟和老雷随即带着村民自己动手施工,扩整转弯口路面,填平土路上的坑洼处。借着修路,她还把家家户户原来的铁自来水管换成新PVC管,在山上修建了空心坝和蓄水池,把雨季的水留住,解决村民的葡萄灌溉问题。
为扩大葡萄种植面积,2013年,杜娟组织村民在荒山上开发出300余亩耕地,并建起20亩的温室大棚,全部引进了新品种。“明年就能挂果了,长势都特别好,我今年也把村里的几个合作社合并在一起,成立了大峪红葡萄种植联合社,往后我们村的葡萄都将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建立大峪村自己的品牌。”杜娟一边打理着葡萄,一边畅想着大峪未来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