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规》作为古代一部用于规范人们行为的书,能在如此开放的现代得到推广,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通读全书,会发现它几乎不含封建思想,且它所包含的大多数衣食住行规范在现代仍值得倡导,以“谨”为例便可窥见一斑。“谨”是修身的根本,它告诫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孔子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自己一定要严格,只有严谨才能少犯错,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才能正己身,立己志。
为人子女应早起,把握光阴。正如陶渊明所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而我们应当怎样珍惜时光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走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的《匆匆》告诉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挤出时间,而不是缩短自己的休息时间。
我认为,将谨的内涵扩大,还有“慎独”之意,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应该做到问心无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德行高尚,通过礼仪文明,懂得与他人相处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才是“谨”的根本。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我们要小心谨慎,说话要讲信用。在物欲横流,贫富差距较大的当今社会,“衣贵洁,不贵华”这句话实是可贵至极,它适用于所有人,对富人来说,它倡导了节约,而对穷人来说,它既是一种安慰,亦是一种劝诫,人穷志不穷!没有华丽的衣服,干净整洁的衣服仍然体面,还有“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前六字告诫我们对待事情不可轻慢,即使再简单,也应用一种小心谨慎的态度去认真对待,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说法与现代科学严谨的理论不谋而合,须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只有认真对待一切,才能做到真正的“万无一失”,后六字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礼貌与风度,进门前敲门,即使知道里面没有人也应如此,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质。“用人物,须明求,徜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但这件物品的主人又会怎样呢?他会拼命地找,如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物品,这样会让他感到伤心难过。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并且要爱惜使用,以后如果有急用,再借就不会难了。“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有人将其当作一本书,可以用来阅读,有人用来当作教材,教化他人,而我认为,不妨将它看作一种无形的道德法律,让它时刻约束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时间一长,当它成为一种习惯,甚至一种本能时,我们便真正学会了《弟子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