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杂谈 作者: 时间:2014-08-31 次数:36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中秋月色分外明天上人间共团圆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四大节日是春节、中秋、清明、端午,中秋位列春节之后,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传统节日。2008年,国务院将中秋节作为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法定假日,放假一天,连同双休日,有三天小长假,让全国人民能尽情欢度佳节。今年的中秋节在9月8日,国务院决定9月6日至8日连休三天。“中秋”之名早见于《周礼》:中春二月有迎暑之礼,中秋八月有迎寒之礼。后来,以八月十五为中秋。唐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解释说:八月是秋季当中的一个月,十五又是八月当中之一天,“寒暑均”、“蟾魂(月亮)园”,故曰“中秋”。
  中秋月色特别姣好,帝王于此夜祭月赏月,不负良宵美景。《晋书》就有皇帝与臣子泛江赏月的记载。不过,中秋赏月形成习俗还是唐朝之事。唐明皇与杨贵妃“临太液池赏月”,中秋赏月由宫中传到民间,白居易咏中秋诗就有几十首。其名篇《琵琶行》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把中秋与仲春花朝并言,只是唐朝人记事中无中秋节之名罢了。北宋孟元老《东京华梦录》详细记载了中秋赏月之俗,“贵家结饰台谢,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中秋节还有几个别名:一是“仲秋节”。因为八月为冬季之仲月,故称仲秋节;二是“月夕”。仲月十五为花朝,仲秋十五为“月夕”,故称月夕节;三是“天香节”。传说月宫中有桂树,古人认为“桂乃月中之树,香也天上之香也。”故称天香节;四是“团圆节”。咏月诗云:“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月圆,人间家庭也要团圆”。因此,中秋也称团圆节。
  中秋是天上人间两团圆的团圆节,民俗有拜月、赏月、赏桂、观潮等习俗,尽情享受月色,人位与秋实,中秋节表现华人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对亲情的渴望,通过各种庆祝活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如今,国务院规定放假三天,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中秋文艺晚会,让全国人民尽情欢度佳节。
  中秋节不仅在国内,在中国文化圈内的国家也过中秋节。朝鲜称“月夕”,日本称“秋分”,印尼称“大月节”,泰国也称“中秋节”,习俗与中国相似。
  中秋赏月故事多赏桂观潮兴致高
  翻开中国历史,中秋赏月已越千年之久。中秋赏月始于宫廷,相传汉武帝筑“俯月台”。月在天上,赏月不是抬头望月,而是低头俯视,岂不怪哉?其实不怪,因为台下挖影娥池,中秋节,妃娥登台赏月,与圆月一起倒映池中,既能赏月,还能看到宫娥倩影,似仙人泛舟,笑弄明月,自有妙处。
  人们赏月,观察到月亮上的阴影,古时科学不发达,不知那是月上的环形山,便想象月中有广寒宫,有高大的桂树,高500丈。广寒宫中有嫦娥,怀抱玉兔。嫦娥是羿的妻子,吃了飞升丹飞上天宫的。桂树旁有人砍树,砍树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因学仙犯过,罚他到月中砍树,砍树随砍随合,劳而无功。赏月时想这些故事,增添了许多乐趣。
  赏月之风盛于唐朝,特别是风流天子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让人觉得好笑。相传,鄂州道人罗公远侍奉唐明皇赏月。唐明皇忽发奇想,说:“要是能游月宫多好呀!”罗道人说:“这并不难。”唐明皇说:“真的?”罗道人说:“欺君之罪谁敢担当。请皇上更衣暂避,待老道作法。”于是,他跪地念咒,焚黄表,而后将拐杖掷向天空。说也奇怪,拐杖抛向天空的轨迹,便形成一条又宽又长的天梯。罗道人唤唐明皇登天,两人行了一阵,只觉寒气逼人,前面出现了一座城阙,门口有一株大桂树,树下一只白兔在捣药,城楼题写“广寒宫”三字。罗道人告诉唐明皇:“月宫到了。”二人进宫,只见奇花异草,琼楼玉宇,仙女在悠扬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唐明皇对音乐颇有研究,便记下了曲调。后来经过整理即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曲》。两人在宫中巡视一番,还俯看茫茫大地,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人间。这虽是神话传说,但反映了唐代赏月的美谈。
  历代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玩月赏月诗词。有首无名氏的七律,道出了月宫神话,令人难忘:
  听月楼高接太清,倚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呀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呜。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敲丹桂响咚咚。
  忽闻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宋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以浪漫的手法,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更抒发了对烈士的赞美之情。
  我失娇扬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宵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中秋赏月诗,既增赏月雅兴,又能令人神采飞扬,灵魂纯洁。
  中秋赏月,在南方一些地方,又牵连出赏桂、观潮风俗。南方赏桂,人们还将新鲜桂花泡入高度酒中,制成桂花露。然后,将桂花露又溶入酒中,制成桂花酒。桂花酒酒质纯净,色如琥珀,味甘甜,馥郁而醇厚,回味绵长。中秋赏月,不可没有桂花酒。有一首诗曰:
  桂树丛中饮桂酒,举怀邀月咏中秋。
  嫦娥今宵叹寂寞,人间团圆盛瀛州。
  李清照《鹧鸪天》曰: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在钱塘江口,由于太阳与月球的引力,在每年的中秋前后,便形成潮涌奇观,特别是八月十五日,据说是潮神的生日,人们争相前来观潮。因此,观潮也成中秋习俗。1957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毛泽东在海宁观潮,还留下观潮名篇。
  千里波浪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中秋佳节庆团圆烧烤月饼最当先
  中国民俗,每节都有节日美食。中秋节的美食便是月饼。据传中秋月饼由来已久,是由胡饼而来。就是说是北方传向全国的。在中秋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烧烤月饼,在我们清徐叫打月饼。就是在过去的困难时期,老百姓也要想方设法打月饼。我记得,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有打月饼的工具。鏊子、箱圈、炉搭子、月饼模具、捏丝等。家庭烧烤的叫粗月饼,在市场上卖的叫细月饼。
  我小时家庭困难,打月饼便打两种,一种叫体油月饼,另一种叫起面月饼。所说的体油月饼也没有现在的油多,不过比起面月饼好吃是了。那时叫起面月饼为起面忽塌,很不好吃。糖也不多,有时只包一点盐。就是这样,我们也是喜欢打月饼,特别喜欢打完月饼后,留少量面,给孩子们打“人人月饼”,即孩子们玩的花篮、鱼、兽等食品。
  徐沟隆盛昌卖的是吊炉月饼,品种有鼓儿墩墩月饼、混糖月饼、三鲜月饼、酥皮月饼、枣泥月饼、豆沙月饼、郭杜林月饼等,花样很多,价格合理,人们愿意选购。当时一般是四开头,即四个一斤,用纸包好,上夹商号红纸商标,便于送人。
  全国各地的月饼不一样,北方的月饼以糖为主,最好的称五仁月饼。南方月饼有火腿的、肉馅的、果肉馅的,风味不同。
  老人们还给孩子讲“八月十五杀达子的故事”。传说元朝统治时期,十户供养一个达子,达子指蒙古人,要用好茶好饭款待,汉族结婚,这达子还有初夜权,闹得人们怨声载道。有一年,汉族起义人员便用月饼传达讯息,八月十五杀达子。结果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动手,一夜之间,达子便全被杀光了。后来查阅历史,并无此事,说中秋吃月饼源于此也不对。早在秦汉前后,就有中秋敬老礼仪。官府赐给寿星的礼物中就有米做得月饼。唐代李世民与群臣欢度中秋,吐蕃特使献上圆饼,称为胡饼。宋代苏东坡在诗句中曰:“小饼如嚼月,中有稣和饴。”可知,宋代的月饼就十分讲究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中秋月饼的质量有很大提高。但是,近年来,商人随贪官污吏的需要,制作了许多高价月饼,精包装、随茶叶、人参、高价酒等各种商品,一盒月饼要卖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供行贿受贿者消费。这种不正之风深受群众的反对。今年中纪委提出严查中秋公款送月饼风,人民群众十分拥护。
  科学大进步拜月转探月
  据《淮南子》记载:相传羿为民除害,射落天空十个太阳中的九个,从西王母那里得到长生不老之药。妻子嫦娥知道后,偷吃了不老药,身子飘拂起来,向月宫飞去,便成了广寒宫的主人。到月宫后,后悔莫及,常想返回人间。她想有飞升药,就会有降落药,于是便命带来月宫的玉兔为她捣药,但就是捣不成。每年八月十五,嫦娥便出广寒宫,遥望人间,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便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向月宫祭拜,开始是妇女祭拜,后来发展到男女老少都祭拜。
  据史书记载,中秋拜月始于唐,盛于明清。中秋之夜,在庭中摆设香案,供奉月饼和时令食品,民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老天。我小时记得祭月的供品有团圆月饼、满月西瓜、时令瓜果,还有毛豆儿。毛豆儿是为玉兔吃的。在香炉上还要供上“月宫码子”。就是纸上印有月亮、玉兔、桂树的图画,故称月宫码子。拜完月亮后,烧了月宫码子,礼仪就完成了。祭月后便是分月饼,全家不分男女老少,每人一份。团圆月饼要用刀切开,每人一份,分到月饼后,便各人拿着自己的一份,藏起来,由自己享受。
  后来知道的事件多了。苏州有月影中踏歌,杭州有苏堤上踏歌,南京有望月桥,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对月赋诗,好不风雅热闹。清代有中秋夜妇女出行,踏月访亲,深夜不归,称“走月亮”。广州等地,将数盏红灯悬挂起来,俗称“竖月亮”。北京有泥塑兔儿爷,供儿童玩耍。安徽有舞草龙习俗,称“香龙”,或“火龙”,游行街市,能获吉祥。有的地方还有摸秋求子、敬塔神等习俗。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祭月、拜月之风逐渐淡化,随之而来的是探月之风日盛。我国的航天事业日新月异,探月工程第一步是绕月飞行。探月工程第二步是月行车平安降落月面虹湾,鲜艳的五星红旗出现在月面上。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