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是综合的能力的培养。训练时常常需要有音乐伴奏配合造型。通过悦耳的音乐和特定的造型,孩子们不但欣赏音乐还能通过动作体现音乐内容。体态律动在帮助学生掌握节奏时值中的运用
音乐课中节奏时值的掌握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是一个难点,在活动中,首先学习音乐的载体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并且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唤醒其音乐本能。另一方面,在游戏中,老师在宽松的活动秩序和气氛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气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表演者而不是一个被指导者。教学可以表演游戏的形式进行。如老师首先用语言引起学生兴趣:“小朋友,森林里要开联欢会了,我们都扮成小动物表演节目吧。”老师出示母鸡头饰:“母鸡生蛋是怎么叫的?”学生回答:“咯咯哒,”学生集体练习并模仿动作,然后依次出现小狗、小羊等动物,请学生分别模仿“汪汪”、“咩—”等,并自己模仿动物的动作,要求在活动中一定要符合节奏要求,同时和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律动。最后,各种动物进行节奏大合唱,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多声部节奏练习。
体态律动在训练学生音准概念中的作用
训练正确掌握音高音准的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采用达尔克罗滋的体态律动原理,运用学生自己的身体位置感受音的高低,是最易让孩子接受的方法。学生在利用自己的身体活动初步掌握音高的基础上,运用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模仿动作与听音活动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从客观上进一步增加了听音训练的难度,使学生达到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构成一个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例如:在教学生唱准d-—d’音阶的过程中,采用do 蹲下,re 摸膝盖,mi 做在座位上,fa 手插腰,sol 两手放肩膀,la 双手摸头,si 双手高举,do’站在小凳上。用这样简单并且易记的方法,让学生将音高与身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控制和运动的同时积极的掌握音高音准的概念,同时,在这一活动中还可以结合让学生进行听辩各种不同情绪和速度的乐曲的练习,听辩音准和听辩乐曲速度情绪交替进行,经过尝试,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体态律动在即兴创作中的运用
达尔克罗滋认为:即兴活动既是促使音乐思维发展的手段,也是验证音乐思维水平的手段之一。如教师给一个命题:“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变黄了,一片片地掉下来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片落叶,你会怎样从树上飘落下来呢?你又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呢?”学生随着音乐做落叶飘动地动作,待到音乐停止学生放一个造型,老师就逐个问学生飘落在什么地方。
体态律动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一个教育领域,但是要真正将它运用得当,真正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提高音乐素质,还需要教师长期的、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才能使这一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中发挥出最强的磁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