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去秋来,星移斗转,千年时光,转身而过。总有些经典,穿过时光,透过空间,历经沧桑而依然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论语》,论天下,论万物,论人生。言过去,言未来,言成败,言自身。它带着千年不变的语言,诉说一场场日月变幻的轮回与劫难。
涨潮谈美人,曾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以翰墨阿公为香,吾无间然矣。”如果按照这样来说,那么论语便是:“以言行为笔,以尘世为墨,以万千学子为纸,以家国天下为砚,以仁德为神,以志气为骨,以千年沉淀为香。如一位美人般,冰肌玉骨,丰姿绰约。读来心旌神往,又在胸中藏起万象。
谈《论语》必谈儒家。儒、释、道三家是中国的三家,而儒家更是其之中心,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深受它的影响。
从一个很小的地方就可以一窥儒家思想的全貌——“礼节”儒家讲礼,这一点在其的服饰中就可以看出。儒家的传统服饰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腰间必会系着一根打结的腰带。而这个结是不可以随意打的,要在中央,规规矩矩,一丝不苟。称之为“礼结”象征着儒家做事有礼有节。
在论语中有一个字几乎概括了它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仁”如果要用一种东西来形容,那就是——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水没有自己的形态。风乍起,可以吹绉一池春水。可是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流水的无痕又何尝不是他的仁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子还有一不语是“食不语,寝不言”,出自《论语·乡党》,吃饭时不说话,睡觉时不说话,以免干扰到吃饭和睡觉。不语是为了更加的专注,教导我们做事专一,做人忠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简单几句所有人都会背,只是在现代还有几个人去认真的读过《论语》,更不要说了解它的思想了。而在古代,《论语》却是必学科目,就如我们今天义务教育要必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一样。在现在中国真正应该学习的大学里却没有任何一所学院把语文作为必修科目。也没有不把英语作为必修课程的大学。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一句话:“当中国的下一代忘记自己国家的文化时,就可以攻打这个国家!”说这个不是我贬低英语,也不是说不应该学习英语,只是一个连自己国家的经典都没有学会的人,又有何能力和资格去妄谈别的文化语言?子在现代社会,大概也真的很少语了,再来写的话,或许全篇尽是子不语了吧……或许这正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悲哀之处吧!
不语的不一定是不信的,不语的不一定是错误的,不语中又有多少无奈,多少深思,正是万字传千年,不语忧思远。不语是因为有一颗带着慈悲的心,教化众人。就算它并不完全适用于现在社会,也依然努力释放自己的光芒。用一言一行,甚至是沉默来写就经典,不语即语。
那一年,子在川上叹逝者如斯夫。那一月,我将《论语》捧在手中。那一夜,真言悄然入心间。这一生,就算老了容颜,但求寻你的真意。奈何天,奈何月,三千繁花皆为错,唯有这一语,永不凋零,永不褪色。在亘古的永恒中,长存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