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课教授方式多是以聆听为主,缺乏辅助式的教学手段,导致音乐课一直墨守陈规,因此,我认为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要结合身体律动等辅助手段进行学习与欣赏,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的音乐和自身审美等多方面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我认为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是综合的能力的培养。训练时常常需要有音乐伴奏配合造型。通过悦耳的音乐和特定的造型,孩子们不但欣赏音乐还能通过动作体现音乐内容。如,教《数鸭子》一课,先启发学生想象小鸭子的样子和老爷爷的模样,再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编一些动作,边唱边表演。欢快的情绪,自身诙谐的表演,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和对音乐的感悟体验。也可设计音乐剧表演形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编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有利于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创造力的律动往往比整齐划一的律动显得得更有教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当学生学习歌曲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我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如:歌曲《国旗国旗多美丽》让学生即兴表演,尽情表现对国旗的热爱。如: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你所听到的乐器,并用拍手、走步等简单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以及旋律的变化。这些看似抽象的凌乱的活动往往对儿童的创造潜能,开发智力,展示自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气质
体态律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与体育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律动是通过有节奏的动作,而动作离不开手脚、关节的相互配合活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四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一堂音乐课中让学生适当的动一动,把枯燥的音符变成走走、跑跑、停停,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坚持律动教学中还可以纠正学生驼背、端肩等不正确站、坐等不良习惯。
体态律动以其特殊魅力填补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单一模式的缺憾,动静结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态律动活动能够让学生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气氛之中,受到音乐美的感染,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总之,音乐教学中坚持律动教学使学生育教于乐,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催化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性,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更快达到教育教学目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也应该正确认识体态律动教学的意义,加强理论学习,勤于探索和实践,提高教学操作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