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我斗胆为清源镇平泉村撰写了三篇碑文,分别是《不老池碑文》、《沙河水巷碑记》和《自流井碑记》,他们采用了前两篇,后一篇没用。现将事情的起因及经过叙述于下。
我县有个平泉村
我县县城西北五里有个平泉村,属清源镇管辖。平泉村历史悠久,原县政协副主席王玉保就是平泉村人。他在世时说,据老人们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赵简子就是平泉村人,后来迁到县城居住,现在清源古城的赵家街就是因此而得名。平泉有简子庙,是为纪念赵简子而修建。他还要求原县志办主任王保玉将此事写入县志。但是王保玉认为,此事史书上没有文字记载,因而没有写入县志。
史书上没有赵简子为平泉人的记载,却有不老池为清源水源头的记载。《隋书》和《归唐书》就有记载。隋书上说,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69年,置清源县。至今已有1445年了。旧唐书上说,隋于古梗阳置清源县,是以水为名,就是以清源水而得名的。那么清源水在那里呢?清顺治《清源县志》说,清源水在县北五里,源出西山下,平地涌出,清可鉴发,邑因以名。一名平泉,一名不老池,东南入汾。这条记载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清源水的源头即不老池,泉水是从平地涌出,水量很大,形成了河流,向东南流去,注入汾河;第二,不老池也称平泉,因为是从平地涌出,平泉村也是因不老池而得名;第三,平泉村、清源水、清源县均历史悠久,至今都在1445年了。
平泉座落在中隐山前的洪积扇上,水源丰富,泉水很多,平地上有不老池、饮蟒池,山坡上有娘子城,均是有名的泉水。特别是娘子城的泉水,水质优良,堪称天然优质矿泉水。由于这里是富水区,省、市、县水利部门十分重视。1958至1962年,县打井队与省水文地质队在平泉周围打小孔自流井9眼,灌溉面积6000多亩。1976至1978年,又在此地打深井10眼,其中自流井7眼,井深70至350多米,日出水115642吨,灌溉面积扩大到10500亩。此井打成后,原有的小孔井均干涸,特别是10号井,出水量最大,每秒出水0.406立方米,水花冒出地面一尺有余。据说是全国最大的奥陶系自流井。县里为了充分利用水源,成立了边山灌区,还在下游兴建了清泉湖水库。平泉村也大兴养鱼工程,发展罗非鱼养殖业。
正在平泉村大兴养鱼生产之际,问题出现了。晋祠的难老泉断流了,国家水电部和省水利部门的专家分析,说是平泉的自流井影响了晋祠水源,于是严令平泉村封井。就这样,硬把平泉的5眼自流井封闭了。特别是10号井很难封,硬是用石头水泥强制封死的。但是,平泉封井后,晋祠的难老泉也未复流。
平泉与晋祠的渊源
文章写到这里,我到想说一说平泉与晋祠的历史渊源。平泉与晋祠相距十几公里,两地象姊妹一样,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晋祠和平泉均座落在西山的洪积扇上,晋祠在悬瓮山下,平泉在中隐山下,都属奥陶系碳酸岩溶水排出,因而都是富水区。晋祠有难老名泉,是晋水的发源地。平泉有不老池,是清源水的发源地。晋祠还有鱼沼泉、善利泉等多处泉水。平泉还有饮蟒池、娘子城、沙河水巷等多处泉水;第二,两地在古书上均有记载。晋祠在《山海经》中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而东南注入汾水。有人说,《山海经》是史前著作,出于夏代。有人说,《山海经》是战国至西汉人所著,总之都很古老。平泉在《左传》中记载,僖公三十一年秋,晋蒐于清原,作五军御狄,赵衰为卿。这就是说,早在公元前629年,晋国就在清源检阅部队,建立五军,抵御狄人,赵衰为首领,这同时也说明早在2638年前,平泉就有清源水,地名也称清源,而且赵简子的先人就在这里活动了;第三,两地都有名人。晋祠有唐叔虞,并建有唐叔虞祠,人们也称晋祠。平泉有赵简子,并建有简子庙。晋祠是古晋阳之地,平泉是古梗阳之地,均历史悠久;第四,两地均有多处名胜古迹。晋祠有难老泉声、悬瓮晴岚等景点,平泉有平泉碧流、中隐环青等景点,都引得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游人如织;第五,两地均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晋祠有《水母娘娘的故事》,平泉也有《娘娘的故事》,而且说是水母娘娘的妹妹,因此均盖有娘娘庙。晋祠的叫水母楼,平泉的叫娘子城;第六,两地均有庙会,晋祠的是农历七月初二,平泉的是农历七月十五,两个庙会均是人山人海,十分热闹;第七,两地均有灌溉设施,晋祠的叫智伯渠,平泉的叫清源渠,历史上都种植稻田,晋祠种600多亩,多时达万亩,平泉种400多亩,产的均为优质大米,晋祠米更有名,属于贡品。你看,两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状况,是何等相似乃尔。不过就是晋祠比平泉更加有名而已。
两地也同葛藤一样,真有纠缠不清的关系。1980年就遇上了麻烦了,因晋祠水断流就连累到平泉了。其实,晋祠水的断流与平泉无关,两地相距甚远,不在一条水线上。断流的真正原因,是因晋祠水的上游有100多家大小煤矿,采矿将地下水源破坏了。因此,封了平泉的井,晋祠水也没有复流。由于西山的煤矿生产,平泉的泉水也渐渐少了,2001年不老池也干涸了。后来,省、市、县水利部门便提出,修复泉水工程,办法主要是关闭上游煤矿,其次是疏通泉眼障碍,还有截潜流等办法。经过多年的努力,晋泉水开始复流了,平泉的不老池、自流井,还有古代水巷也都开始复流了。
历史应以刻石为铭
平泉的不老池、沙河水巷和自流井复流后,县水务部门和平泉村村委会十分高兴。他们想立几座石碑,将水利兴衰史记录下来,让人们重视水利工程。他们看到我写得《清徐碑碣选录》一书,便找到我,让我写一写这几篇碑文。我由于文化不高,知识浅薄,开始没有接受。后来,他们让我参观了复流工程,深受感动,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书写了三篇碑文。现将这三篇碑文抄录如下:
一、不老池碑记
不老池历史悠久,是清源水的源头,是古老的温泉。据清顺治《清源县志》记载:“清源水在县北五里,源出西山下,平地涌出,清可鉴发,邑因以名。[源头]一名平泉,一名不老池,东南入汾。”清光绪《清源乡志》记载:“平泉渠即不老池,在[清源]城北五里,平泉、北营两村轮流使水,十一日内各分水程五日,余一日为城内罗氏灌田水。”又据《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十六年(596)置清源县。”《旧唐书·地理志》载:“隋于古梗阳城置清源县,以水为名。”这就是说,在1500年前就有了不老池,水量很大,向东南形成一条河流,称清源水。后来,因此水建立了清源县。直至清代,清源水虽然不存在了,但不老池的水还不小,改称清源渠,灌溉平泉、北营及城内罗氏家族的土地。当时栽培的作物主要是水稻。《清源乡志》中说,灌稻田四百余亩。后来因气候条件的变化,2001年不老池也干涸了。近年来,随着山区植被的恢复,水生态条件的修复,2011年,不老池水又出现了,这是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古代文人将此处作为古清源八景之一,称《平泉碧流》。明代进士王福诗曰:
山麓名泉不老池,珠玑万斛利三时。
多分沟浍翻清浪,细引园田漾碧漪。
晴日照时光艳艳,东风吹处绿差差。
多应通得骊山脉,冬日如汤暖更奇。
二、沙河水巷碑记
水巷是古老的水利工程,古人用石料砌涵洞的方式,将山沟中的泉水引出山来,再变为明渠灌溉田园。清徐边山没有立陵过渡地带,只有山前洪积扇。由于地质结构特点,形成大量泉水。有的在山外,如平泉的不老池、饮蟒池、娘子城等,有的在山谷内,古人便修筑了许多水巷工程。边山村村有水巷,灌溉葡果等田园。此处沙河水巷,就是将沙河内的泉水引出山的工程。据清光绪《清源乡志》记载:“小峪沙河,即中隐山峡水也。”沙河水巷引的峡水。今日挖掘古水巷水源,造福人民,顺应潮流,大快人心。真是:
沙河水巷古人留,中隐山水引出沟。
惠及人民千百代,继承传统唱赞歌。
三、自流井碑记
据《清徐县志》记载:边山地区水源丰富,易开发自流井。1958年至1962年,县水利部门在平泉村周围村打小孔自流井9眼,灌溉面积6000亩。1976至1978年,省水文地质队和县打井队,又在平泉打井10眼,其中自流井7眼,井深74—352米,日出水量11542吨,水温20—25度,灌溉面积10500亩。此次打井后,原9眼井干枯。又据《清徐地名志》记载:平泉奥陶自流井6眼,水源为石岩二迭系裂隙水和奥陶系溶岩水,成井流量每秒1.047立方米。其中10号井出水量最大,每秒0.406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奥陶系自流井。清徐县为充分利用水资源,兴建了清泉湖水库。1980年,水电部和省水电部门认为平泉自流井影响了晋祠水源,严令将5眼自流井封闭。1991年,在平泉农民要求下,省、市、县级又投资在平泉打井三眼,均为自流井。近年来,县水务部门又为平泉水源采取措施,做了截潜流、筑防渗渠系等工程,自流井又复流了。此眼自流井,老人们说是引用了饮蟒池之水源,出水量每秒0.1—0.12立方米。真是:
自流井命运多舛,一时荣耀一时艰。
今日进入新时代,以人为本幸福来。
县水务部门和平泉村委会审查了我写的三篇碑文,采用了第一和第二篇,自流井碑文采用了水务局写的碑文。这就是我为平泉写碑文的起因与经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