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落地为文明 ——清徐县职教中心发展纪略 作者:苗志崇 时间:2014-06-11 次数:17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继学校荣获全市十县区中唯一一个五星级职业学校的荣誉之后,近日,县职教中心再次在太原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展现实力——文化素质测试总成绩位居太原市第一,学生个人获奖共94人次,教师个人获等级奖7人次,4名教师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二等功,15名教师荣获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作为定位服务清徐本地发展,为清徐经济社会提供技术人才支持的储备库、后备军的清徐职教中心,屡屡在各级职业技术赛事中发力、斩获殊荣,固然让人感到欣慰,但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也代表着清徐文化软实力的整体进步,未来竞争发展优势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螺蛳壳里的大道场
  近年来,职教中心学生数量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每年九月站在学校的教学楼上看,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从2011年时的不足千人,到现在的近两千名学生,也让学校校长阎渊林头疼不已,“本来应该让所有上不了高中的孩子都来职中上学,但看今年的形势,必须给学生入学立‘门槛’了,学校实在是没有更多的空间来容纳这么多学生了。”对一个硬件水平略显寒酸,拥有几栋老旧教学楼,一个“微型”操场(跑道只有250米长)的职业中学来说,算是螺蛳壳里做出了大道场。学校的每一个软硬件都几乎发挥到了极致,教室满员、宿舍满员、编制长期缺额的教职工队伍超负荷运转。与之相对的,虽然学校容量几乎“超载”,校园里秩序井然,几乎连一片废纸都找不到。
  学校里唯一的保洁员牛阿姨穿着锃亮的半高跟皮鞋,戴着干净的劳保手套,看上去很清闲。“工作累不累?”我们问道,王阿姨腼腆地笑着,身边一位老师开玩笑说:“校长说她快‘下岗’了。”
  牛阿姨在职教中心做保洁工作三年了,亲历了学校的巨变。如今,这里没有多余的空间,各种教育教学设施都被发挥到了极致;这里没有空白的平面——校园的文化墙,教室四周一幅幅由学生自主创作的文化园地和定期更新的板报,各种励志标语充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这里没有多余的时间,从事政教工作的梁老师说,一天他在操场上走过,被校长看到了,立刻给他布置了作业,命题作文——时间都去哪儿了!要求他将自己工作中每一段时间的每一项工作内容详细记录。这并不是一个特例,所有教职工的一项日常工作就是详细记录教师日记,记录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情况,作为一校之长的阎渊林,更是把自己的工作动态更新到了网上,随时接受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检验。
  学生的各种画作和手工艺品在办公楼堆得满满的,各种传统优秀文化教材、学校特别定制的本土文化读本,让这里的每一点空气都充满了紧张、充实的气息和蓬勃的生机。德育教研组的郝鸿雁老师说:“这里是孩子们的舞台,是教师们的战场,每天都有无数的眼睛在盯着你,有领导的、有学生的,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和充实感。”
  负效应里的正能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职教中心的兴旺之路也并不平坦。长期以来,职业学校没有门槛、架子低是公开的秘密。是无可奈何的家长们的“收容所”,青春躁动期失意孩子的“难民营”。
  据学校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单亲家庭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以上,贫困家庭数量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况是这些处于青春期,经历复杂的敏感少年,打打杀杀的“江湖片”是学校的家常便饭。多年来,学生管理由校党支部副书记苏老师主管,几名男教师“东挡西杀”,全力维护学校的秩序。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品牌,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扛在他们肩上的,是传道授业者的良心,还有事关清徐未来的责任和道义。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到位的教育,如何把这些孩子的热情收纳入正常的轨道,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正能量,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经过多次取经探宝之旅的艰难跋涉后,以《弟子规》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熏陶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跃然而出。
  动心忍性,才能增益其所不能。学校以德育教育统筹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以文化、技能、管理、情感四个育人教育方式,全天候、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浸润式教育。领导联班、教师联生,加上班主任老师,平均一个学生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关注。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即便是平时的跑操和吃饭,学校领导、老师都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学校的餐厅,对于校长阎渊林来说,更像是解决家庭事务的饭桌,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向同桌吃饭的校长发牢骚、表不满,对学校工作提出建议。校领导电话和QQ号码全部公开,成为孩子们的服务热线。
  相对于普通高中的“普通”教育教学,职教中心的教育面更广、教学方法更丰富,这里既是孩子们通向更高殿堂的台阶,也是驶向社会海洋的最后一块港湾。复杂的教育环境更能体现出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水平和能力。传统文化熏陶的洗礼给校园内外、师生上下带来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打架斗殴没有了,积极向上的风气形成了,和熙融洽的氛围弥漫在暖意融融的校园里。苏老师和他的“干将”们终于可以安然“退役”了,专心投入文化育人工程中了。
  现在主管校园纪律的“德育处”主任张老师是一个纤弱的女士,她每天要操心的事情不再是孩子们的纪律问题,而是学校教师的传统优秀文化大讲堂,是学校的全面育人工程。“学海无涯”,职教中心在将这股春风润物无声地吹向学生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育人者全面素质的培养。“送出去取经,请回来送宝”,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职教中心教职工远赴外地学习先进经验,邀请名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在再教育中得到提高的教师、在传统优秀文化成长的孩子,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会计班的班主任老师至今都忘不了去年教师节的那次集中汇演,舞台上的孩子们自编自导的精彩节目进入尾声,身边的鲜花和台上的祝福同时迸发、将她浸入幸福的中心,年逾不惑的尊严师者情难自禁,刹那间泪流满面……
  职教中心某班有一位因患小儿麻痹而行动不便的同学,身体的缺陷让她成为班级里的“折翼天使”。学习、就餐,几乎时时刻刻都有人陪伴在她的身旁,她是班级的公主,也是全校的宠儿。生活的苦难不属于他们,爱心和奉献才是青春的本色,它萦绕在每日晨读《弟子规》的朗诵声中,它流淌在每一个传递热量的手臂上。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小的、温馨的班集体,才有了如今的职教中心百舸争流、昂扬奋进的局面。在教室里、在寝室里、校园文化墙上,处处都有孩子们属于自己的园地。仁者爱人,教师和学生,就像是一面面的镜子,无微不至地折射着各自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在这里,学生是学校真正的主人。
  故纸堆里的新文章
  文化搭台,德育唱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要在因材施教、差异化教育方面取得实效,还需要更扎实的工作。仅仅今年短短数月,学校家访次数就达到了一千户以上,基本实现了在校学生家庭的全覆盖。在过去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制度做了进一步的改革和深化。
  为了让这些制度不成为过场,学校建立了教师工作实绩一百分、测评一百分的双百考核机制。平时单位评选优秀或是先进个人,甚至不用临时测评,在双百考核分里就一目了然了。在对教师实行考核的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综合考核,从文化、学习、到德育,学校做到了奖惩分明,在学生中也收到了令行禁止的良好效果。
  王帅是高二美术班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是,来职教中心是他自己的选择。家境优裕的他在职教中心“试水”一个月,就断然拒绝了父母花钱送他进普高的决定。已经拉关系、找路子,几乎精疲力竭的父母不解地盯着孩子倔强的眼睛问:“你确定吗!”王帅毫不犹豫地点头。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有过自荐“班长”经历,颇有大将风度的王帅说:“我不能说从前的学习遭遇不好,但是这里更适合我,这里让我感受到了班级团队的力量,自己的价值,明确了今后的方向。”王帅说:“有了这两年的经历,我已经可以在性急的父母中间当家庭调解员了,而且他们也非常尊重我的意见。”
  高三会计班的张月菊是学校的前任学生会主席,本来学习不错的她在中考时遭遇“滑铁卢”,身心交瘁,几乎降到了有生以来的最低点。学校里的各种文体活动、老师们孜孜不倦的关怀,不仅让她驱散了心头的阴霾,更让她在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校园生活中得到了学习的更多乐趣。去年,张月菊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将获得高考加30分的奖励。
  高三美术班的胡英杰是家里独生子,出生农村的他刚来职教中心时,既没有美术基础,文化课也不好。现在的他说自己:“比原来成熟了,理性了,也更加注重和别人沟通了。”……
  学校还是原来的学校,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学生也和从前没有太多的不同,但在学校面貌和师生精神气质方面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几年中,学校先后获得省级平安学校,太原市中等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德育工作模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异学校等荣誉称号,近日荣获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年,职教中心新增了三二分段大专指标,高职直通车的学校数也在增加,终结了中职生升学的困扰,构建起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更多的孩子拓宽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学校9200平米的实训楼建设工程和国家级机电专业实训室装备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这是清徐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真实反映,这里,将撑起清徐未来的天空。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