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繁体为“儲”。形声字,从人,諸声。
“人”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体;“诸”是众多、许多,初义是干果。《礼记·内则》记有“桃诸”、“梅诸”,即干桃、干梅。人将果实制作成干果是为了便于收藏以备日后食用,后泛指对各种事物的收藏积蓄,如金钱、知识、人才、气力、经验等。《说文·人部》:“储,偫也。”“偫”即积储、储备,与“储”同义互释。“储”音通“础”,“础”是事物的根基。冬日储备果实是人赖以越冬的基础;金钱储备是家、国稳定的基础;知识储备是智慧开发的基础;人才储备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储”还指已经被确定为继承皇位的人,如储君、王储。白朴《梧桐雨》第三折:“父老每忠言听纳,教小储君专任征伐。他也合分些社稷忧,怎肯教别人把江山霸,将这颗传国宝你行留下。”这本杂剧写唐明皇因安禄山反叛而逃经马嵬,此时明皇向乡里百姓说:父老们的忠言我接受了,现在让太子专管讨伐安禄山叛军,他也该为社稷分忧了,怎么能让别人霸占了江山,我把这颗传国玺宝给你留下。历代王朝为巩固统治地位,立王储、太子,都是为了权力的承继。
在金融业中,“储蓄银行”是以经营储蓄业务为主的机构,因其吸收居民闲置存款,用来购买政府公债、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并以部分资金转存商业银行,从中分取利润而得名。“储蓄”是将个人之诸多收入存入,同时也是诸多人将自己的诸多收入存入。储蓄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发展储蓄可以将分散在人们手中暂时不用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对于稳定经济、调节货币流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储”是通过集合诸多人的力量来建设国家,而从长远的眼光看来,又是为诸多人服务,使诸多人获益的行为——个人获得利息,并改善了生活条件。
“人”“诸”为“储”,寓意要抓好储蓄、储存非一人能为,而是诸人共同的事,并且,抓好储备、储藏工作是对诸人有益的事情。“储”为储备、储藏、储存、储蓄、仓储、积储等。成语“家无斗储”是说家中连一斗米的储备都没有,形容家徒四壁,穷得揭不开锅了。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才储备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市场竞争在某一程度上已经归结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有足够的、高素质的人才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得失,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尤其在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人才开发已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