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的一首怀古咏史诗。
刘禹锡(772——842)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旋受监察御史。时值宦官为祸,党争不断。唐顺宗李诵立意革除暴政,被宦官势力逼迫退位,也株连不少忧国忧民的大臣或遭杀戮或被贬谪。刘禹锡胸怀壮志,锐意除弊,自然不得幸免,是年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迁连州刺史。《乌衣巷》即作于被贬期间。从诗情寓意看,刘禹锡虽遭贬谪,但其志不移。从诗的成就看,唐王朝自安史之乱(755)后逐渐衰落,中晚唐的诗坛也随之沉郁、伤感。而刘禹锡作诗的出现,给诗坛突起一座高峰,使中晚唐的沉郁、伤感诗风顿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继一代诗仙、诗圣之后,又出现了一代诗豪。
史实上,《乌衣巷》首句写到的朱雀桥,是建康(今南京)朱雀门外秦淮河上的一座大浮桥。桥长九十步,宽六丈。这么大的桥之所以建成浮桥,是因为秦淮河北流入长江,西、南两面环绕建康,东接护城河,是健康的天然屏障。浮桥,平时搭之为桥,战时撤之为险,有天堑之利。次句写到乌衣巷,在秦淮河南,本为吴军戍守处,卒着乌衣。东晋时为豪门贵族的居住区,像开国元勋王导,指挥淝水之战,大破前秦军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朱雀桥是通往乌衣巷的要道,谢安曾在桥上立过一对铜雀。朱雀桥与乌衣巷联系紧密,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诗人从朱雀桥下笔写王谢家族的兴衰是十分顺理成章的。写景,寓意于景。通过景的变化对比,勾起后人对史实的翩翩遐想,开拓诗的涵盖领域。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也就是王谢家族最显赫的时候。那时,王谢家族门庭若市,作为乌衣巷门户的朱雀桥自然是车水马龙了。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乌衣巷》是刘禹锡三十余岁时的作品,从王谢家族鼎盛时期到刘禹锡写作《乌衣巷》的时间距,岁月已经过了四百余年。四百余年的世事沧桑,旧事显赫一时的王谢家族今日怎么样了呢?诗人大笔一挥,指引我们走进王谢家族,沿途浏览不尽千变万化发人深思的景象。
首句写到:“朱雀桥边野草花”。去乌衣巷首先要经过朱雀桥。诗人所见的朱雀桥面目已今非昔比,旧时车水马龙的荣华景象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桥边杂草丛生,其间探出朵朵细碎的小花,一片荒凉的景象。草花之前再加一个“野”字,使人倍感荒凉。看在眼里,使人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沉郁的情绪。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那夕阳只剩下一缕斜晖了,呈现一派夕阳西下的没落景象。此情此景,给人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增加了对王谢家族今日状况的预感。诗人心境忐忑不安,但目光继续搜索。结果是“无处可寻王谢宅”。
第三、第四句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候鸟,秋寒南飞,春暖北归,还有栖息旧巢的习性。诗人抓住这点,把目光跟上了在天空飞翔的燕子。燕子日暮归巢的去向指引诗人依稀辨认出了王谢家族旧时宅第的地理位置。使人惊讶的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寻常百姓家的房舍,而旧时王谢家族的高堂华屋不见了。世事沧桑变迁,诗人就写到这里。但显然读者的思绪没有结束,依然像溪流一样潺潺绵绵。诗人的环境描写,视觉烘托,给后人留下了涵盖深邃的无限回味空间。
《乌衣巷》富含哲理。后人读过后会产生什么遐想,得到什么启迪呢?时至今日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千多年来,刘禹锡的诗篇一直涵养着后人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