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山,亦名绵上,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道观、革命遗址于一体,是我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山和清明(寒食)文化发源地。
绵山上的文物古迹颇多,俗称“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寺庙之中,最为奇特的就是云峰寺了。云峰寺原名报腹寺,因建在报腹岩中,故名。据寺下《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载,该寺建于曹魏时期,距今已有1700余年。报腹岩为绵山百余处岩洞之首,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窿,犹如两手抱腹,且腹中空空。抱腹岩之腹大,大得惊人:抱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一两万名游人于腹内而不显得拥挤。岩洞分上下两层,自下仰望殿宇参差,勾栏蜿蜒,犹如空中楼阁。下层以空王古佛殿为中心,殿内所塑空王活佛像,据记载为包骨真身。岩洞顶壁的无数个鸟洞和悬挂着的铜铃更加引人注目。
绵山上的大罗宫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占地共达3万平米。传说因春秋时期介子推在此曾看到“三清上,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宝树覆盖八方罗天,曰大罗”的道家最高境界“大罗仙境”,后世遂建大罗宫。大罗宫高悬于狮子山崖壁之上,高13层110米。经过历代帝王将相、名人雅士的不断捐资修建,大罗宫成为中国神系最为完善的道观建筑群。从财神、八仙、妈祖、元辰到三清、三元、五岳等大神,一应俱全,包罗万千。大罗宫中有道教殿堂60余座,层楼迭阁,青墙金瓦,画栋雕梁,宛如皇宫天庭,一派金碧辉煌。整个建筑巧妙地将明清风格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既雍荣华贵,又古朴典雅,被誉为“天下第一道观”。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绵山上有数以百计的天然岩洞,堪称奇观。兔桥、鹿桥、天桥、古云梯、铁索岭、慑神崖等险道惊魂慑魄,令人赞叹叫绝。五龙瀑、水帘洞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堪称一绝。大小蜂房泉数百个,悬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沁人心脾。此山、此水即使在名声显赫的三山五岳也难寻、难觅。
绵山地势险要,历来兵家必争。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绵山下雀鼠谷大败宋金刚,收降尉迟恭。南宋时,李武功、李实领导义军抗击金兵入侵。明末,太原武总兵也曾依托绵山收复失地,以图再起。抗战初期,冯玉祥将军所属方振武部在绵山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日誓师。之后,介休县长张德含、牺盟会特派员李志敏在绵山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坚持了长期的敌后游击战争。云峰寺上的铁索岭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连接革命圣地延安和全国各大根据地的一条秘密通道,现为山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绵山又比其它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万”和爱国主义的特殊风景线。绵山因春秋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而介子推母子被焚的故事又是寒食节的起源。在中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个是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端午节,另一个就是寒食节了。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得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绵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中国的名山之中颇为独特,使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它不仅是山西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愿我们能好好珍惜这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让它继续为传承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