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我县唯一一位被毛主席接见过的劳动模范;他只有小学文化却发明了“山区油松直播造林法”;他使昔日荒山秃岭的村庄变成全国绿化先进村;他被东于镇山区中梁百姓津津乐道了半个世纪。
站在村内的千亩林场,他的内心既激动又兴奋,看着这些如同自己孩子的树木,他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却怎么也摸不完,看不够。
东于镇黑岔村,曾经是蒿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的村庄,在这名老共产党员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精心治理,如今已变成了一处杨柳争俏、鸟语花香的世界。他就是82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桑石宝。
坚持不懈撒播绿色
眼前的桑石宝个子不高,一脸黝黑,一顶深蓝色的帽子下那双眼睛虽已浑浊,但依然透着神气与智慧,沟壑纵横、布满老年斑的脸庞上挂着和蔼慈祥的微笑。石头砌就的房子,屋里陈列简单,老式土炕,石头灶台,勾起了人们对久远时代的回忆。“儿孙们都在城里工作,他们多次让我搬下去住,可我舍不得离开我的山沟沟,离开这里我一天也活不下去。”坐在磨得发亮的灶台上,老桑点燃一支烟,话匣子徐徐打开……
桑石宝1933年出生,十几岁起就在村里的儿童团工作,那时的黑岔村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山高坡陡石头多,一出门子就爬坡。土地都在山上挂,吃饭吃的糠窝窝。有女不嫁黑岔人,嫁到黑岔受恓惶,糠菜顶了半年粮……”邻村人编的顺口溜,也是该村的真实写照。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还是乱石滚滚的穷山恶水,植被少、自然灾害多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千辛万苦做好的1500多条地垄,一场暴雨就被毁得面目全非,种了10000多棵树,一场泥石流过后就漂得连树枝都找不到了。不甘于再过这种恓惶日子,1952年,桑石宝带头在村里搞起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产粮产了三万三,分红分得三毛三”,老桑被树为典型。1954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担任了村里的生产队长。1959年,聪明能干敢干的老桑被任命为中梁六村的党支部书记。当时那种“吃粮靠供应,花钱靠贷款”的日子让他觉得不安,觉得脸红,更觉得对不起组织的信任。如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走上富裕之路,成了他日思夜想的问题。
1962年,老桑去太原东山参观带回来几个苹果,这几个苹果放在家里成了宝贝。长期被饥饿折磨的孩子们发现了这些苹果,想拿个尝尝,被老桑一把夺过来——留着这些苹果,他有大用场呢。
去镇里开会时,老桑带上这些被割成块的苹果,挨个让大家尝。吃惯了槟果的人们品尝着这种美味赞不绝口。老桑的思路就此打开,回去后,他果断地下了决心,进购回300株苹果树苗,后来又以“三三四制”(村里补三分、村民出三分、公社贴四分)的方式发展了4万株苹果树,从此开启了他永不停息的造林绿化工作。
每当春回大地、植树造林季节到来之时,老桑便和老伴来到山上植树,一年又一年,从当村干部到补贴干部,再到东于镇党委副书记,每年他都忘不了回村植树这件事。老桑是山里人,他热爱脚下那片土地,对村里的山石非常熟稔,什么样的环境、土壤适合栽种什么样的树种,什么样的地形什么时候栽树,他心中都有一本“明细账”。他的很多心得体会、经验方法都编成了顺口溜在村民中传诵。“高山背后油松树,河心两畔栽杨树,风沙圪梁刺槐树,村后核桃花椒树,葡萄栽到向阳处。”“下决心,加油干,天阴雨下来苦战。到冬天,不休息,挑堰打渠堵河滩,淤滩漫地把树栽,专门组织林业队。再过十年再来看,赶上有名的大寨山。”有了这样的“植树经”、“鼓劲经”,此后的30年间,老桑带领大伙在山头大张旗鼓搞绿化,黑岔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乱石滚滚的荒坡披上了绿色的服装,万亩油松林郁郁葱葱,千亩刺槐长势喜人,环村20万株树苗生机勃勃,引人注目的500亩葡果园点缀其中,黑岔村人均植树达到2万株,昔日的穷山沟一跃成为全县的绿化样板。1996年,黑岔村被命名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探索实践富裕百姓
1975年,老桑调任东于镇党委副书记,主抓山区22个村的全面工作。每天,他都要顶风冒雨徒步行走数十里山路下乡入村,哪里有沟沟坎坎,哪里道路有多宽窄,闭上眼睛都会如数家珍。在工作中,他越来越感觉到交通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于是,他起草了《东于镇山区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山区发展三步走战略,一是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二是发展林果业,三是发展交通事业。
那个年代,在贫穷落后的山区,修路可不是说句话的事,老桑就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社员们用铁锹铲、用镐头刨,用双肩挑,战天斗地,加油鼓劲,修筑了一条长达88.17公里的公路。
此后的几年时间,老桑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重点,先后修通了洛池渠到崔家山村14公里的环形路,打通了黑岔村通往古交市闫家峪、白岔沟村的两条越岭公路。
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老桑出生在旧社会,没接受过正规教育,很多字只认识写不来,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他把毛主席这句话当作座右铭,遇到问题认真对待,碰到困难努力克服。
为改变农业产业结构,1966年,老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后,成功研发出小麦套种山药蛋的技术。即在小麦地里复播山药蛋,一茬变两茬,低产变高产,小麦亩产300斤,山药蛋亩产2300斤,最大的一颗重达3.8斤。
1970年代中期的一天,雨季油松直播造林刚过,老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上山观察撒播后的情况。当他踏上播种过后的土地时,只见一群鸟雀正在地里埋头刨食,等他靠近时,鸟雀四散而去,他赶紧蹲下身子一看,傻眼了,土地被翻弄得一塌糊涂,播下的种子所剩无几。
老桑叹口气,回头将种子拌上农药再次播种下去,但没过几天,种子依然被偷吃一空。他明白了,不等种子发芽拌上的农药就会被风干。该如何解决这种状况呢?
一天,老桑请了木匠为自家打箱子,看到木匠将一块块木板用胶水粘在一起时,他的眼睛亮了,灵感顿时浮现在脑海。老桑买来胶水和农药,将油松种子拌胶和药剂进行直播造林实验。由于药剂拌得比例不当,几次实验都失败了。老桑不灰心,几次三番搞实验。由于农药和胶水都有刺鼻的气味,那段时间把家里搞得臭气熏天,凌乱不堪,老伴、孩子牢骚满腹,但他一声不吭地坚持实验,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药剂和胶的适宜比例浓度。不久,老桑的这项科研成果在东于镇山区大面积推广,不仅杜绝了田鼠、鸟雀、野鸡的糟害,而且造林成本降低,出苗率达到95%以上。同时,他的论文《山区油松直播造林法》也发表了,并获得了市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一位专家在推荐信上写道:“桑石宝同志的‘山区油松直播造林法’在山区是切实可行的。”
一心为公淡泊名利
“我这辈子感觉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谈起1969年10月的那件事,老桑总是激情满怀。
纪念建国20周年观礼活动,老桑作为全县唯一一名代表,被邀请到北京参加活动。“当时太原市共有20名同志参加。回来后,市领导请一位代表发言,大家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敢上去。“我去!”老桑说,多少人想见毛主席的面都见不了,我能有此荣幸,被毛主席接见,与他老人家握手,把这样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同分享,有什么怕的?于是,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老桑走上湖滨会堂讲台,将见到毛主席的经过讲了足足半个多小时。
出生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李顺达、申纪兰等都是新中国建设浪潮的领头雁,老桑以他们为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着自己的行动。同时,他更将毛主席的嘱托放在心上,时时处处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东于镇做出了荒山造林8000亩的计划,经核算,每个劳力需预整土地15亩。山区村里的干部提出来,任务太重完不成。老桑听后,说:“算我一份,如果我完不成,你们可以完不成。如果我完成了,你们一亩也不能少。”于是,利用工作之余,年近60岁的老桑开始起早贪黑,培土整地,挖鱼鳞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点燃了山区干部群众建设“无宜林荒山镇”的激情。一些小伙子见状,有点不好意思了,他们说:“说说就算了,何必当真,我们干吧。”老桑正色道:“共产党员就得说话算数,工作没有玩笑话。”
俗话说,一棵树就是一座小型水库,一棵树就是一台空气净化器。如今,站在海拔1600多米的“三县岭”上俯瞰,只见一片片浓密的绿意,层层叠叠漫过荒山,漫过裸露的平原。徜徉在这绿色吐露的春天里,鸡叫鸟啾,山花争艳,空气清新,花香醉人,让人感觉心旷神怡、留恋忘返。黑岔村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跋涉后,已变成一个天然“森林公园”,而一路陪伴它革新变迁的老桑却进入耄耋之年。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儿女们经常这样劝说老父亲,但老桑却大手一挥,谢绝了孩子们“进城享受天伦之乐”的好意。老桑对名利看得很淡薄,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百位为太原解放和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省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等一大堆荣誉证书、奖牌被他锁到箱子最底层。他始终保持着年轻时候的生活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九点休息,中午还要呡点小酒。他说,自己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只要有精神,他就打算活到老干到老。“小车不倒尽管推。”他心里放不下的就是那几十万株如儿女般亲切的树木,一到春季护林防火特险期,老桑就主动地来到林区担任了护林员,每天早上一起床,他首先到地头查看树木,哪棵病了哪棵折了哪棵水分不足了,他了如指掌。村里想给他发点补助金,老桑板着脸严肃地说:“我自己挣着退休金,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当应份的,为什么要再给我发补助?”
“村里现在还有5000亩的坡地空着呢,我还想再活20年,用这些时间将空地都栽满树木,到时候,黑岔村就真正实现了无缝式栽植了!”老桑笑得像个孩子,一排洁白的假牙也跟着晃动起来。
黑岔村,这个朴实的小山村记载着老桑苦难的童年、激昂的青春和一生奋斗的历程。在这里,老桑亲眼看着荒芜山野披上了绿色盛装,亲耳聆听了山林气若游丝的呼吸渐渐悠长澎湃,一年又一年,这是多么深情的寄托,多么厚重的情感,又是多么无悔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