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职业 一种情怀 作者: 时间:2014-05-13 次数:24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采编感言
  ■周末部:孟晓湘
  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拥有一个使我快乐、充实、幸福的大家庭——清徐报社。20年了,经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和艰辛,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们却更加团结,更具凝聚力,更富有战斗力。今天是这个大家庭20岁生日,在此,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共祝报纸越办越红火,让我们共同携手奔向美好的明天。
  ■记者部:常映红
  20年漫漫征程,写就清徐人民发展的篇章;20年孜孜求索,承载梗阳儿女奋斗的情怀。《清徐》报,从风雨中走来,在坎坷中前进,又在红火中发展。愿今后的岁月陪伴着你一路高歌,走向更加成熟与辉煌的季节!
  ■周末部:李小霞
  20载的报纸,书写着如歌岁月;17载的相随,承载着太多记忆。泛黄的新闻纸上,每一篇稿件、每一幅图片,记录着我们曾经的付出;淡淡的墨香中,书写着我们曾经的担当。《清徐》有你同在,我心陶醉;与你同行,其乐无穷!
  ■周末部:韩肇文
  岁月如流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间《清徐》已走过20年的历程。回想《清徐》这二十年的历程,可谓是一路坎坷,一路风雨,一路感动。当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化作一个个鲜活的版面,带给读者各式各样的信息时,再苦再累也感到无比的快乐。
  用真诚记录时代的脚步,用激情书写人生的篇章。《清徐》将一路笃行,越办越好。
  ■记者部:李晓雪
  “纸上春秋,见证时代进步;笔底波澜,推动社会进程。”
  晨曦出门、星夜回家、风来雨去、奋笔疾稿,我们的辛苦得到了认可,我很开心;站在时代前沿,用举起的相机、手中的纸笔,记录和见证社会进步,被“无冕之王”的光环照耀着,我很自豪。我将继续努力,与《清徐》一路踏歌而行!
  
  我和《清徐》一起走过的日子
  ■李小霞
  20年岁月如歌,20年精彩展现。今年是《清徐》复刊20周年。作为一名在报社成长起来的新闻人,如今回想起自己在报社工作的点点滴滴,不禁思绪万千。
  1997年仲夏,我带着一份新鲜与好奇几乎是乱撞式地走进了清徐报社的大门,那时办公条件简陋,房子是临时占用东湖宾馆的,单位人手紧张,编辑、采访、画版、校对,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没有电脑,记者们采访后的稿子全靠手写。我们一群年轻人和几位老报人一起,常常为了一条新闻稿中的素材取舍而讨论半天,为了临时加的版面而通宵达旦……值得欣慰的是,我和同事们利用清徐报这个平台,详实地记录下清徐十几年来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清徐每一个跨越发展背后的故事。这种欣慰和成就感,让这张报纸深深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里,所以这些年,不管多苦多累,我们都一直无怨无悔地不离不弃。
  20年,《清徐》之于清徐,见证的是整个城乡发展的轨迹,她刊发的每一张照片、每一篇报道、每一个栏目,记录的都是清徐经济社会发展的点滴。
  20年,《清徐》之于清徐报人,吸引并培养了一批对新闻、对文字有着不懈追求的人,我们采写的每一篇新闻、拟定的每一个标题、设计的每一个版面、出版的每一期报纸,传递的都是为之付出的执著。
  今天,站在《清徐》复刊20载的节点上,我坚信,有报社同仁的齐心协力和无私奉献,有社会各界的殷殷关爱和不断扶携,《清徐》的未来必将花润果硕,绽放满园春色!
  让我们并肩携手———一路前行! 谨祝《清徐》复刊20周年快乐!
  一路艰辛一路歌
  ■常映红
  我是半路出家成为《清徐》的一名记者的。
  之前在乡镇工作时,由于爱好工作任务,经常给报社送稿。1997年下半年,报纸要改周三刊,需要扩招一批记者,通过推荐、考试,1998年,我与另外12人被录用报社工作。曾经崇拜的编辑成了前辈、同事,曾经向往的工作成了职业。在欣喜之余,我不禁有点担忧:半路出家的我,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边学习边实践,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随我一起成长的还有《清徐》,通过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这份报纸不仅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读者的喜爱,还在全省县市报年会上受到协会领导的好评。
  然而,世上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体制机制的变化,全国整顿报刊之风呼啸而来,作为没有统一刊号的《清徐》面临着停刊的危机。那时大家真是人心惶惶,后来,经过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开会研讨应对措施,县里果断地将《清徐报》改为《清徐》,一字之变保全了报纸性命。
  二十年时间弹指一挥间,脑海中浮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画面:县主要领导数次来调研时语重心长的嘱托;深入一线采访时感人肺腑的遭遇;读者来访时信赖感动的笑脸……
  二十岁,在人生当中正是如花似玉的好年龄,二十岁的《清徐》一路艰辛一路歌,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沉稳,走向阳光灿烂的季节!
  我与《清徐》
  ■白俊英
  作将士,不战死沙场裹尸还乡即为耻;当记者,不呕心沥血伏案而亡休谈荣。
  我常常这样想,所以作了此联自勉。
  一晃十几年了,作为一名报社记者,我对《清徐》注入了太深的感情,岂一个“爱”字了得?
  也便因了心头这个信念、这份执着、这份热情,这么多年来,无论风吹雨打、寒暑易节,只要接到社里的指令,便会一马当先冲向前!出于职业习惯,自己时间观念日益增强,每一次采访,总要比通知的时间早到十几二十分钟,生怕时间临时生变而耽误采访——天生性急的我认为,“迟到”这种低级错误不可饶恕,所以,家里的钟、腕上的表、兜中的手机,总要比实际时间快20分钟,我给自己偶然的失误留足了弥补的空间。甚至,我从没有因为自己头疼脑热而请假,一口水,一粒药,立马出发,可以说,只要有任务就要冲锋在前,“累并快乐着”!
  回首往事,怎能忘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时的那份惊喜?怎能忘记报纸回来捧在手上,忘乎所以的那份惬意?怎能忘记那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怎能忘记为了拟个好标题而辗转不眠、“拈断半根须”的情形?怎能忘记省市好新闻评选揭晓后、那份独占鳌头的喜悦……
  节点固然难忘,但过程实在美好!今生,我从事了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自与《清徐》结缘以来,我便知足!我更庆幸!我乐意用我的一生,与《清徐》共同见证梗阳的进步,参与社会的发展!恭祝《清徐》办得更好!
  《清徐》,感恩有你!
  ■陈宏健
  在报社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每每想起自己在这里的点点滴滴,都有无限的感慨。刚来的时候,对报社中心工作、新闻业务一窍不通,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开会不由自主地紧张,采访时不敢去问受访人,稿子写不出来几乎成为那段时期的连贯动作。为此,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急切地想尽快融入工作中。渐渐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大家的鼎力相助,我学到了各种新闻的写作方法和采访技巧,进而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的生活,写出了不少有关教育、就业、养老等反映群众心声的民生稿件。有了一定的工作积累,我也获得了参与报道县“两会”、中国太原(清徐)国际醋文化节和跟随县领导赴灵石、孝义、临汾、侯马、运城等地考察学习的机会,更有幸参与了中央、省、市等重大新闻报道,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报社领导经常性地出谋划策,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我们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个人的才能。“5-4”青年节、“11-8”记者节、“弟子规”学习,一个个象征着报社青春与活力的活动开展起来,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唱歌、跳舞、演小品、当主持人、为大家“讲课”……一次次地锻炼与突破,进一步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
  我深知,自己能获得这段难得的经历离不开各位领导、每位同事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而这段经历,也必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现在,我唯有立足本职,担当起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继续为报社的发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此衷心祝愿《清徐》越办越好!
  我与《清徐》那些事
  ■曹志杰
  最初与《清徐》结缘,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
  寒假的一天,我去同学家玩,偶然间在他家的沙发上看到了一份《醋都周末》。拿起报纸,顷刻间,我便被上面的文章吸引住了。在此之前,我隐约知道清徐有一份自己的报纸,但从未看过,这回终于看到了,心里便冒出了要想投稿的念头。
  回到家,我便挑了几首自己写的诗歌给《清徐》投了稿。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我的诗歌《你是我生命中全部的信仰》终于发表在了《清徐》上。这对于我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我终于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了。
  大学毕业后,因缘际会下,我成了清徐报社的一份子,开始在记者和编辑的岗位上工作。倏忽之间,我已在清徐报社工作了一年有余。一年的时间里,作为一名普通记者,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与人相处方面也有了进步。当编辑,既锻炼了我查找错别字的本事,也在遣词造句方面学到了很多。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平时,风里来雨里去的,大家早已习惯了,因为我们是记者,奔忙在采编一线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自然便会产生感情,虽然我在报社呆的时间并不长,但也把这里当成了我的另一个家。这里不仅是我工作的地方,也留下了我很多珍贵的记忆;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给予了我帮助和温暖,我感谢这里,在我最迷茫无助的时候给我的人生注入了新的活力。
  愿《清徐》的明天更美好,愿社会大家庭的每个的朋友们一生幸福。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