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来没有这么快读完一本诗集,也从来没有对诗有过这样分明的认识。我说的是现代诗。
对于古诗我是情有独钟的。三十五岁那年的那个暑假,我一个人呆在家里,把唐诗鉴赏、宋词鉴赏和元曲三百首都过了一遍,归纳了一套完全个人的鉴赏方法;三年前我上班没课的时候,曾下载《中华诗词》,从头到尾过了一遍,以时代诗人为序精选了一批作品。我的毛病是懒于背诵,用的时候才凭印象去查找,但对于诗词精髓,我自信是有所认识的。然而,我的认可只在古典诗词。
诗之精神在诗情画意。一说到“诗情画意”这个词,杜甫的绝句,王维的诗,辛弃疾的词,元好问的曲,呼啦一下全在眼前。但现代诗歌,恕我无知,真没有印象。
那天我看《隐去的踪迹》第一辑第二篇《一只羊在河边饮水》:
一只羊
一只洁白的羊在河边饮水
一节,一句话,似乎什么也没说,但就是境界全出。洁白的羊,清澈的河水,可爱的倒影,羊的悠闲,河水的恬适,全在眼前,那么安详那么美。我看着这句话,先是震撼,继而想得是哪天见了张东平一定问问他,是怎么写出来的。
与之同一效果的是《夜色》:
夜色
把山依次折叠起来
把田野一页页地合上
点点灯火装点着封面
夜色中
还有几只鸟在飞
就如你
把书轻轻地合上
而你的几缕思绪
还没有收拢翅膀
所谓画意,不过如此。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风景。
再说诗情。
诗情我不说《我感恩这些失去青春的事物》,因为父母给我们的恩情无价,这个主题太寻常,只可说作者找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切入点,专业地说,是选取了恰如其分的意象,通俗地说,是找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我也不说第二辑的爱情诗,从《赠》到《相逢》到《我不敢》到《深处》到《送行》,理解没错的话,那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他体裁的作品需要的是铺陈,诗不同,诗只要灵性和神性。从本质上来说,爱的极致是崇拜和敬畏。我从这里看到了敬畏,而敬畏,是靠灵性来实现的。
我要说的是《世间》、《一粒种子》和《昙花》。
很久以来,我固执地以为当代不可能有多好的诗歌,因为离情别恨的环境没有了,含蓄隽永的爱情没有了,鄙弃功名的人没有了,仕途失意而能文的人没有了……总之,可供吟诗作赋的内容真是不多了。
但这几首小诗,令人信心倍增。
作者在《世间》里问:
世间这些熙熙攘攘的人群
你奔向哪里?
随后,他自答:
一切喧嚣
都会归于寂静
……
火
终逃不出灰烬
《昙花》里说:
漫长的岁月
谁不渴望一次美丽的绽放
能有一次
也就够了
而《一粒种子》则说:
一粒种子
一粒寂寞的种子
多么渺小
我无法说出你全部的秘密
不用说,作者在用心生活,用心做人,每首小诗七八十个文字,揭示的却是人最本质的生存状态。这里依旧有故事,而故事与故事的区别在于有的局限于感性的表达,有的则升华为理性的抒怀。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证明了诗歌的容量。
如果只有诗情画意,这本书这个人还不足道。人的高贵不在才华,而在悲悯情怀。
我虽然不背诗,有些还是记得很清楚的。比如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记住它,是因为尾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比如白居易的《观刈麦》,记住它,也是因为结尾: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还有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原因都一样,不是因为才华,而是因为知识分子的良心。
这本小小的诗集,看到第四辑,我掂出了它的分量。无论是矿难悲歌还是“非典”感言、汶川地震祭,无论豪宴还是乡村小学,无论耕耘还是干旱,这里,都安放着一颗高贵的良心。
这个时代,能感动人的东西实在不多了。我为此感动,因此记录。
题为《一粒种子》。作者说:一粒寂寞的种子,多么渺小,我无法说出你全部的秘密。
但是,只要这颗种子发芽,长出地面,我们就可以根据它的嫩叶来认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