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形声字,从手,寺声。
“持”从“手”说明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寺”小篆可视为“侍”的省字,意为侍奉、侍候。“手”“寺”为“持”,强调用手侍候,突出了手的功能,意为拿着、握着。如操持、把持、持械、持握。《说文·手部》:“持,握也。”手的功能和行为是不变的,因此“持”有遵守不变之意,即支持、保持、持久。将“持”字另解:“寺”也为官署名,用于办公,如大理寺等。“持”从手,从寺,可理解为掌管官署事务,故而有治理、主管之意,如主持、持家、持政。“寺”也通常表示寺庙,寺院。“持”则为掌管寺庙事务的僧人,如“住持”。
“持”的本义为用手拿着,如持戟、持斧操斤(拿着斧头)、持仗(手持武器)。手握武器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有挟制、制约别人的目的,所以“持”由本义引申为掌握、控制。
方丈大多手持柱杖,一是因为方丈大多年迈,所以用此来支撑自己的身体;二是为了明确自己的地位,扶助自己的声望。所以“持”有支柱、扶助、支撑、支持的意思。
手里有所持,心中才有所恃。人们依赖自己手中所持之物,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力等。但另一方面,他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也应符合他们的身份、地位。如果空有一头衔和称号,而没有真正的能力和才识,难免会言语空泛、举止轻浮。由此“持”又指矜持、持重,是指言谈举止谨慎稳重,不轻浮。宋玉《神女赋》:“頩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形容神女神情端庄、矜持,让人觉得不可侵犯。矜持是一种谦虚、冷静的人生态度,既深思熟虑又不优柔寡断;持重是一种成熟处世的表现,办事不慌张但绝不是拖泥带水。
“持”为佛家常用字。佛家的戒律中有“止持戒”,与“作持戒”两大类。前者简称“止持”,指不做佛陀所禁止的事,如淫欲、偷盗、杀人、妄语等。因此,佛家所谓“住持”,除了有掌管、操持的意思之外,也含有修行、修持的意思。“住持”原为护持佛法之意,禅宗盛行后作为寺院主管僧之职称。
若住持离开中位(尊师位),而转居他席时,此种情形通常是改就东序之上首位,称为“住持转位”。此外,住持寺务繁忙是一般人所难了解的,称为“住持事繁(烦)”。后来在禅宗的机趣问答中,此语常被用于开导参学者时,如果师家不愿直接回答参学者的问题,而期望其自己感悟,就会仅以“住持事繁”保留其解答。后来道教也采用了类似的管理制度,因此道观的负责人也可称为住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