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原乡》在央视播出已有多日。然而,茶嫂去香港会见洪根生前,马向前为她准备了一些粮票,以备途中买食物之需。粉红色的全国粮票,呈现在荧屏上的一幕,至今挥之不去,勾起了我对粮票的记忆。
1974年夏天,我在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工作,到太原出差,顺便回家探亲。到了太原,买好回清徐的汽车票,在一家小饭店内,买了两个烧饼,坐在长凳上,慢慢地吃了起来。一位少妇抱着个一岁多的孩子走了过来。那孩子向我伸过小手,并呆呆地盯着我手中的烧饼。看来孩子很饿了。我把手中的烧饼递过去。少妇道谢后忙说:“因为没有粮票,高价饭太贵,我们还没有吃饭。”怜悯之心,人皆有之。我毫不犹豫地将刚才找得的六两粮票给了她,让她给买点吃的。我从毛巾缝制的袋子里,拿出另一个烧饼吃着时,见那位少妇从卖饭口端着稀饭拿着烧饼,面带笑容地走了过来坐下,贪婪地吃了起来。在当时,某种意义上讲,粮票比“钱票”更“精贵”。我没有舍得再多给她,也没有打听她家在何处,几时能够回家,以后想起来,深感遗憾。
回到家里,我把汽车站遇到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给我讲了几件事,总的说是嫌我小气,没有多给人家点粮票。他说:“你们也是出门在外的人,难免遇到难处,有人拉一把,这个坎儿就过去了。”还语重心长地说:“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积财不如积德。”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和父母就好施乐善,这大概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为人之本。
1975年,我随爱人调到承德地区部队附近的一个粮站,做会计工作。这个粮站,专为附近几个部队的家属和十几个果农生产队而设。一天,柜台的小王拿着一本购粮本找我:“十一队的老李要预支下月的粮票,你说行不?”我来到了柜台前,老李先开口了:“是这样的,我的一个亲戚在承德住院,病很重,我去陪伺,须带点粮票去,三五斤就行。”我对他说:“按照政策,不能提前买粮,也不能提前支取粮票。”那可怎么办呢!他愁眉苦脸地站在那里,一时没了主意。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用我的购粮本,让小王支取了十斤粮票给他。他非常感激,并表示下月还我。我说:“快回去准备去医院吧。”半月以后,老李拿着购粮本,要兑粮票还给我。我悄悄地对他说:“供应你们的是原粮,按七成折算粮票,太不合算了。你不要兑换粮票,更不必还给我。我家的粮食够吃,他们部队有生产基地,给家属也有补助。这点小事,以后不要再提了。”老李见我是诚心待他,树起大拇指,笑了笑,点点头离去了。
我还真的遇到了难处。说来也巧,这件事也与粮票有关。那是1976年暑假,我们一家五口回清徐探望老人。在北京站办理了到太原的签字加快手续,寄存了提包,轻轻松松地坐地铁,将到最后一站时,又折返到前门站,孩子们过了一把“地铁瘾”。
从前外大街的自然博物馆出来,到大栅栏想买几盒点心时,才发现粮票放在提包里寄存了。我们只得买了点“杂拌糖果”和北京特产——果脯。已到中午,我们走进一家饭店,本想买不用粮票的“高价饭”,但饭店不经营高价饭。正在为难时,看到一位军人正在用餐,我爱人走过去,说明情况,求助人家,那位同志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张五斤的全国粮票。我们非常感激并问其姓名及部队代号和地址,他却说,咱们都是当兵的,不要客气了。当买好饭,要将找回的粮票俸还时,那位军人早已离席而去。就着什锦八宝小菜,吃着小笼包子,满足肠胃的需求,细品着人间爱的真谛。
我所经历的有关粮票之事,已成为故事,粮食供应成为历史,粮票也变为古董。然而,它让人进一步领悟到人间的关爱,永远需要,永远不会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