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熟孙”是清源家的方言。这三个字虽土,可是仔细解释,体味体味却觉得极其科学。从语言学和思想性的一致而言,它真是美极了。“孝熟孙”。首先是孝,第二是熟,第三是孙子。那玩意儿,是一个非常孝敬老者,非常可爱而熟络的小孙孙。
那是什么?那是北京家说的“老头乐”,天津相声大师马三立说的“挠挠”。不管是马三立叫的挠挠,还是北京人称之为老头乐,都不如咱清源叫得孝熟孙科学亲切亲昵、生动形象,甚至说有几分语言艺术性了。
按说,写作“孝顺顺”也是不错的,但那就远不如孝熟孙准确生动了。孝熟孙三字,让你想到,爷爷奶奶让小孙孙过来,将小手伸进爷爷奶奶的背上,轻轻挠痒痒的情景,想到孙儿绕膝,欢乐幸福的晚年。故而,您瞧,“孝熟孙”表明了故乡人的明智艺术、语言的精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习惯、文明程度的提高,孝熟孙的形状、质地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物件,原先由竹木制作。皇家则以金玉象牙锻造雕刻而成,他们叫作“如意”。到了近代,是铝、塑材料制作,越来越精致轻便了。
前年,我们初中时的同学聚会于清源。一位从北京专程回来的、在航天部退休的女科技人员,她送给同学们的礼物就是一把铝合金的孝熟孙。它小巧玲珑,长仅五寸,如收音机天线那样可以伸缩,拉出来足有尺五,头部有短而钝的六个小齿,非常适用。人见人爱,把玩不止。她送给我们的不仅是适用精美的艺术品,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吉祥“如意”和童贞激情的心。
这位女同学是太谷家,高中毕业于太原十二中。20世纪末,我参于太原市教育志的编修,见到一本太原十二中的校史。书中突出介绍了两位杰出的同学,第一位是航天工业部的女高级工程师程焕贞,第二位才是当今的知名作家梁衡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