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当我走进领导的办公室跟他道别。一个深呼吸后,开口道,李总,我准备离开了。那一瞬间,我很清楚地看到他的眼神有多诧异。其实,当初那个决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意外的,甚至在做决定一天前,也毫无征兆。但他很快回神,和我说了一些嘱咐道别的话,那句“这里永远是你的根据地”暖暖的浸入我心。
后来,“根据地”便成了我们一群人心里抹不去的一个地方。
只是,再度回来这里继续“冲锋陷阵”的码字生活是我不曾想过的,以《清徐》“自家人”的身份迎接复刊二十周年的日子也是意料之外的情节。即便曾经对这个环境多么熟悉,可只要跳出过,再重新融入就不会是一件易事。
记得回来那天,还下着雨,天气的阴沉让我愈加烦闷。当重新踏进这幢进进出出两年的旧楼,双脚好似突然拷上千斤重的脚镣,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当昨日的骄傲成为今日的笑柄,我想没谁还能笑看风云,最起码我这个年纪,真的没那么快能够释然。坦白说,起初的那一段时间让我身心俱疲,备受煎熬,但庆幸有着一群良朋益友的陪伴,才慢慢从那种低迷失落的状态中抽离出来。
所以在很多时候,都会庆幸,能在这样的年纪遇上这样一群人。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是非的争执,工作中协作互助,生活上欢乐共享。尽管好几个人有了其他更好的选择,但在这里的故事,都是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永远怀念着的。
就像每次提到那辆贴着“服务转型跨越,打造一流媒体”的旦旦车,总会让人有说不完的插曲。我们总说,咱的旦旦车绝对是众多旦旦车里极具存在感的一辆。那时候,它带着我们上山下乡,走街串巷,轧过了不知多少小镇小村的水泥路。走基层360行、每周一村,几个重磅出击的新开栏目都少不了它的支持与奉献。只是,这些时光都被时间带进了回忆,成为永久的过去式。这次回来后,我一直没见到过那辆旦旦车,曾经开着它到处采访,结束后蹲在马路边吃面皮的日子也不会再有了。
对了,还记得那首牛逼的甩葱舞吧,我们在“根据地”的首秀,那是第一次为庆祝记者节做的编排。那个抖腿,那个甩臂,那个奶气十足的围裙,想想就让人狂笑不止,更别提节日当天因为跳得太嗨,而把手中的大葱甩成N截棍的模样。还有在第二年“五四”青年节,大家一起策划的致青春纪念活动,当时所有人共同努力去做好它的那个过程,让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我想我可以坚信每个人对“根据地”都有着特殊的情感。也许这样子讲会让不熟悉的人感觉矫情或造作,但在这里遇到的那些人和那些事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扎在了每个人心上的。即便会抱怨工作的压力和环境的枯燥,但扪心自问,没有谁是不会去感谢这个地方带给自己成长和领悟的。无论是被父母“勒令”,还是被现实“所逼”,来到这里,都该当作是一个运气。
其实人生这一路,谁都不知道自己的轨迹会延伸到哪里,会在哪一站停靠、歇脚。尤其还是我们这些在摔跤中摸索,在摸索中成长的年轻人,更是无法预料,明天的模样。就像一年前,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会再次坐在记者部,看着显示屏敲下这些字……
而明天的路走在哪里,已不愿多想;踩实当下的每一步,足矣。与《清徐》,还有你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