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宝维,又名郭永安,号柏月山房主人,难老顽石,晋溪居士。1942年生,山西省清徐县人。1965年毕业于山西省戏曲学校舞台美术专业。从事舞台美术10年,后调入晋祠博物馆,先后任太原市文物工艺美术厂厂长,晋祠文物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中国农工党晋源区主委,系全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太原市、晋源区政协委员,出版著作有《晋祠风景名胜》、《李世民和他的晋祠铭》等十几种文集。参与创办过“晋祠画廊”、“难老书画社”及“文物世界”专业杂志,其间做了文物园林、地方文献研究及晋祠文物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
A与画共舞
相信缘分,更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呼应。11月28日,艺游三晋——中国当代美术名家书画展在我县圆满闭幕。闭幕当天,对绘画艺术一直处于“门外汉”,但却总想看看“门内风景”的我,就在这里碰到了这样一拨因书画艺术聚拢而来的群与类。他们便是清徐籍闻名省市甚至全国的书画名家,其中,竟然又见一个月前刚刚采访过的郭宝维先生。
这次相遇,是认识郭老后的第三次相见。作为“文化名城”的清徐县,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文化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名文化,大作品,也便向着春天的大怀抱,飞一般地归依而来,落地、生根,发芽、茁壮。更有前一度金秋的硕果,从“深巷”中捧回了浓浓的“酒香”、“醋香”,誓与今春共芬芳。知悉郭老的那幅“百米长卷”山水画大作,有望于新年之际,在我县一展芳容,真是可喜可贺。
回首三次相见,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次采访郭宝维先生。那一次,适逢20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恰巧也是郭老70岁生日,更是郭老山水画“百米长卷”画册出版发行的“正日子”。感觉逮了个大便宜,将其十年修炼、提炼心得一一听来、拿来、悟来,虽未能亲历他的求索路,却也一样尝了凝结思想精髓的“人参果”,感觉滋味万千,心向往之。
第一次采访郭老,是在5年以前,在石履山老师的引荐下,郭老的百米画卷刚刚完成50米的日子里,恰巧也是郭老退休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小结阶段。望着郭老拖着一瘸一拐的左腿,绕着书桌忘我地在他的“画田”上锄禾育苗,耕耘播种,我发现,他已经将他个人与那幅山水画作融为一体。心想着,这百米画卷的大工程,也许就是郭老创作旅途的“长征路”罢,其中艰辛挣扎、其中酸甜苦辣、从他的脸色表情中感觉得到。于是没敢多加搅扰,匆匆采访毕,心中也觉结了忘年之交,写成一人物通讯发表,总觉不能尽兴。
第二次访他,便是在他的长卷全部完成,缩印成彩色画册,正式出版发行的正日子里。郭老拉开家中大衣柜,只见里面摞着10个长长的枣红色大布袋。好奇之际,我们猜出了其中内容。果然,这十个大布袋里装着的,正是郭老“百米长卷”的一百幅原作分图。10个袋子中,每个袋子里装着10幅,每幅幅宽1.2米、幅高2.2米,总长108米,均已装裱一新。
瘸着左腿的郭老,一瘸一拐地为我们签名、盖章,赠上他那套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建党90周年”书签的沉甸甸的画册。正襟危坐,款款打开,屋子里散发出清新的油墨香味。如获至宝的我们抚摸着墨迹未干的画册,品读着长卷中的千山万水,仿佛间看到郭老拖着他那一瘸一拐的左腿,跋涉在千丘万壑之间,翻越在春夏秋冬四季,山风在为他鼓掌,山泉在为他欢歌,那入木三分的眼神,深邃透彻的思想,像一个摇篮,托着我们走向艺术圣境的奇妙世界。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郭老残疾着的左腿,是在1987年全国文物普查时,从天龙山9米高的大佛头上掉下来摔伤所致。时任太原市文物局文物普查队队长的他,经历了左腿粉碎性骨折的折磨,于1990年发现左腿股骨头坏死,从此落下残疾。拖着这条残腿,他艰难地耕耘着,在翻越无数座大小山头之处,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特别是退休之后,2000年起,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用于绘制“百米长卷”。与画共舞的他,在超凡、忘我的境界中,一发不可收拾。
郭老家中的装修风格,处处古色古香。无论书房卧室,均陈列着仿明清家具。这些,均为郭老亲自设计。观其墙上,第一次来时是满墙画作,这一次看时,已经换作满满一墙书法习作。在书画艺术的征程中,他孜孜以求。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恒心与毅力。郭老,便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有着伟人坚韧毅力的凡人,他的恒心、毅力,鞭策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不敢懈怠。
B“寻根”之旅
无根则浮,有根则定。
何谓根?我们的价值观以及信仰,无论高峰低谷,我们始终能够坚持信守的那个东西就是根。
与郭老攀谈,说起他“百米长卷”的创作历程,郭老说,百米长卷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次“寻根”之旅。“寻根”是郭老悟出的艺术创作诀窍,也是郭老倡导的最原始正宗的生活风貌。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郭老在“百米长卷”创作伊始,即决定要从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画学起,从我国山水画的“根”上寻真,寻求思想、艺术、信仰的根。
山水画源于汉魏时期的军事地图,而成画则萌于晋。唐代的山水画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唐末五代宋初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也是成熟期。唐末五代时的专业山水画己趋成熟。北方山水画构图雄伟大气,南方山水画则平雅细腻。北宋中后期,画坛出现了一波复古风潮。南宋时期,为改变北宋一味仿古状况创立了院体画,基本特征是粗旷豪放,多用刚硬粗放的线条,奇特突出的造型,大块的墨块皱染笔墨方法作画。到了元代,造就了山水画的笫三个高峰——文人画,其特点是平雅构图,笔简意远,水墨无色,淡雅天趣。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郭老从国画山水历史经历的三个高峰期(唐、五代、元代),得出两点体会:其一是坚持本源,回归传统才是国画的正宗主流。其二是画家必须在坚持本源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方能形成自我风格。
沿着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脉络,郭老将自己锁在艺术的空间里,一锁就是十年。创作中,怀着对家国的深厚感情,他时而画得激情高昂,为奥运会的举办、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时而画得痛心疾首,为5.12地震的国难天灾。在他那倾情而作的百米长卷中,一石,一径,饱含对社会、人生的深情厚爱;在他那天人合一的百米长卷中,一草,一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他那胸有丘壑的百米长卷中,一山,一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瘸着左腿,戴副眼镜,在晨钟暮鼓里,在曲径通幽处,与大山对话,和草木交心,听溪流独语,伴鸟雀起舞。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他忘我创作,将生命绘制成长卷,将长卷升华为境界,将境界提炼成哲理,于是,一幅“百米长卷”便在他的笔下展开来……犹如培植着一株树,浇灌出枝繁叶茂,而后将茂密中的繁缛精心修剪,之后,再将简约起来的树木灌溉茂密;之后,再将千头万绪的茂密进行修剪……繁简之间,挣扎之中,困惑、灵动,漩涡、彼岸,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刹那间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思维的枝头上,便会鲜活活、水灵灵脱胎出一朵朵亭亭玉立、钟灵毓秀的山水之花,顷刻间激情绽放,好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静静儿停泊在“知我者”心中央,上艺术殿堂,入百姓人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与郭老交谈,一种忘年的感觉,一种思想的依恋,使人在人生的窄巷与宽道中忘我穿行,在渐见繁琐的思想枝杈间,从根处突围、突破,最终在“又一村”中汇合!
C“山头”对话
在物质与精神的两座“山头”上,与郭老对话。
艺术之路永无止境,而对于物质的追求之路也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寻找人生的“中轴线”,是郭老给出的答案。刚刚退休那年,郭老与几位同好聊天,谈起创作,更谈起晚年生活,大家的选择有两种路径:一条是从当时起,开始一心专注于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另一条则是发挥余热,为老年生活增添物质厚度,之后再进行艺术创作。结果,选择走第二条路的,再也找不到来时的路。郭老说,艺术创作提倡西为中用,中为体,西为用,主轴线还得是我们自己的根脉。
“假如让您回到年轻时代的话,对于人生中得失抉择,您会怎样取舍?”在对郭老的访谈中,突然想要探寻关于人生的话题。再回首,总结自己走过的人生路,郭老痛心着曾经走过的许多怪圈,走过的许多喧宾夺主的路。曾经的阶级斗争,政治运动,使得艺术失却了原本面貌,没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
提起人生之得失抉择,郭老将话题落在教育上。他说,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中华文明最坚定不移。郭老认为,反封建思想,不能将反对腐朽政治与精髓文化混为一谈,国学、易经是中华文脉精髓,教育应该找到自己的“根”、找到“中轴线”,从“三字经”中,从诗、词、歌、赋中,从儒、道思想精髓中汲取精华,使学生有规矩、有自信、成方圆。不时尚,不追潮,不在树梢上飘,落到根处走,从根基处寻找学习与艺术的诀窍。书法路、绘画路,书画同源,一通百通;艺术路、人生路,一脉相承,融会贯通。郭老认为,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他倡导将汉字书法教学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并且成为一门主课。而今,郭老正身体力行习练书法,从汉字的“根部”,从甲骨文学起,从大篆练起,一路走来,寻找中华文化的中轴线。
昨日,与郭老通电话,郭老兴奋地补白了这样一段话: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并列,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风向标,是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清徐文化强县的大趋向,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了,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才能大发展、大繁荣,全民的幸福指数也一定能大提升、大扩展!
本版图片为百米长卷片段节选
赏郭宝维先生百米长卷有感
(十首)
◆石履山
宝维兄百米长卷已完成,悬挂于大展厅,每幅高为八尺宣立式,接起来绕大厅四周连绵不断。一走进大厅,四周环山,犹如置身群山峻岭之中,且画面为春夏秋冬相联,画中将文物古迹、山村小寨、风景名胜镶嵌其中,美不胜收,乐此不疲,作七绝十首以记。
(一)
观画茅塞始顿开,
诗情墨韵展雄才。
秋冬春夏激情在,
笔底风光绝处来。
(二)
巨笔传神爽气多,
精心绘就大风歌。
点染皴擦奇景出,
青山不老水扬波。
(三)
微波霞染洒鱼鳞,
故里荷花别样亲。
入画楼阁添雅趣,
神来之笔韵犹新。
(四)
巨幅宏图眼底收,
挥毫情韵驻春秋。
人生贵在创新意,
水墨丹青无俗流。
(五)
重彩轻描梵宇新,
青松翠柏入灵空。
犹闻暮鼓晨钟意,
僧掩山门半隐中。
(六)
百米山川布满厅,
峰回路转鸟无声。
坡高崖陡云中走,
入画犹如山里行。
(七)
杨柳春风墨宝香,
秋来百草遍金黄。
传神妙笔皴擦染,
霜雪满厅不觉凉。
(八)
画里千峰意趣新,
凌空山寨总关情。
农家小院绿荫处,
犬吠鸡鸣似有音。
(九)
鹅毛千里似天寒,
岭上洁白无寸丹。
素裹银装精彩处,
龙蛇笔走漫天欢。
(十)
笔底传情韵有神,
功夫过硬帅且真。
豪情巧绘宏图志,
百米风光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