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天,我们蕴一股冲动,怀一种向往,径往位于榆次车辋的常家庄园。唐人王右丞曾退居辋川别墅,纵享大自然的乐趣。因了车辋、辋川一“辋”相同,因此,常家人不厌其烦地声称自己的庄园为辋川,或者说,拿此作自己庄园的广告语,如祠堂二门楹联“胜地临涂水源之远流之长绵延支派,华宗聚辋川霜以栖露以惕感触春秋。”
转过不少大院,总觉得常家庄园文化底蕴更深一些。
无论“奇文检点两汉,古帖临摹二王”的书房联语,无论“鱼司马造麦米饭,张季鹰思莼菜羹”的厨房对子,还是“夏雨春风性,明珠洁玉身”的卫生间对联,一种意境,一种追求,不禁冒出《牡丹亭·游园》中“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的经典台词。看来,我是中了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魔。赏书院大门楹联“著书已括金楼子,汲古常携玉带生”;析书院棋亭楹联“品茗临春草黑白无胜负,对弈闻夜钟胸腹有甲兵”;品琴心亭楹联“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清风明月斯世有二好景可也”;读谦和堂大门匾楹联“沸耳煮茶倾心剥芋,当午读史凌晨注经”。
明三暗五建式的观稼阁映入眼帘,阁前一泓秋水明媚,倒映着观稼阁,互衬着美丽。紧贴着水面的绿叶婆娑,是荷,有荷花傲立,却也只紧挨着水面,舍不得往高挺举。到了深秋,荷本应显出衰败之象,“留得残荷听雨声”了,它们却一片片生机盎然,莲叶田田,莲花艳艳。噢,是睡莲,跟前的牌子标示清晰,它们就是被誉为水中睡美人的睡莲。
登上观稼阁,观园外农田,一派丰收景象,成熟的玉米等庄稼,期待着农人收获。二楼阁柱上挂着一副耿彦波撰写的楹联:“财取天下开拓茶路万里报国乃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燕居田园听取蛙声一片动情于山水之间也淡泊方是人生根本。”
悬“学易颐龄”匾额的,为贵和堂绣楼,二楼上的一幅楹联“花翻浪拥蒸霞始放宜春沃,天色风动悬蔓接紫尽桑麻。”斯联是学生写给师长常赞春的,借赞美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来歌颂园丁,若挂于观稼阁楼上,也颇感贴切。
观历朝帝王的书法砖雕,龙飞凤舞,气象万千,导游讲述着书法背后的故事。李后主的御笔,被解释为不爱江山爱美人,连书法也彰显着美人的形象。“日新其德,长发其祥,花间月出,松下风来……”的书法砖雕,透露着常家主人的不懈追求和精神情怀。
找到了,找到了,这是常家子孙们的书法砖雕,应和着书院画亭楹联“泼墨染远山寻访前贤意,斜笔点近松托寄后学心。”其中的一幅对联,在首次游览时,已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在荏苒的岁月中,脑海里不留些许痕迹了。“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噢,不是对联,是王右丞辋川六言的《田园乐》。纵观常氏遗墨帖廊,写得潇潇洒洒,有的如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有的刚正遒劲,笔力老道,正应了常氏遗墨帖廊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我们惬意而为,率性而游,不觉天色将晚。
由时任榆次市委书记的耿彦波率领,五千万元打底,将常家庄园修旧如旧,化腐朽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常家庄园才能“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让人一睹“辋川”真容,真乃一件游乐快事。正如堡门东楹联“晋商席卷天下雄风安在留十二万庄园遗址堪赏览,常氏囊括四海精神何存有五百年诗礼传家可追寻。”诚哉,斯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