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与清徐”暨《清徐》复刊20年征文启事发布以来,陆续收到许多热心读者的投稿,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来稿中的部分优秀作品选登如下,并欢迎大家继续积极投稿,活动至2014年5月初截止。
屈指算来,我与《清徐》结缘已整整20载。回首往事,它既是我瞭望大千世界的窗口,更是助我走上写作之路的良师益友。不仅陪伴着我工作时的忙忙碌碌,为我加油鼓劲,更陪伴着我退休生活的朝朝暮暮,为我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记得1994年5月13日,《清徐》刚刚复刊,我当时在县人大任政法工委主任。虽然我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但从小就喜欢写作,工作之余常常写一些关于人大工作方面的文章,在人大内部刊物上发表。同事们说,“你的这些文章,也可以送给清徐报登出来啊!”可是总觉得自己偏居一隅,见识粗浅,对县委主办的报纸,心存敬畏,自信不足。后来斗胆投了一篇《干部横向交流,给人大工作带来活力》,竟然在《清徐》第2期上发表了,让我兴奋不已。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清徐》,每期必看必读。随后我写的通讯《人大代表评议公安工作圆满结束》,刊登在该报的头版头条,更让我欣喜异常,信心倍增,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写稿的热情愈加高涨。虽然被采用的文章有限,也无稿费,但我仍乐此不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人生这条坎坷的路上,痛苦也曾笼罩过我的心头。1996年8月,我的前夫任安恕(县农机局监理站原副站长),因积劳成疾,身患肺癌,英年早逝。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不想出门,不想看电视,甚至不想听到人们说笑的声音,心情郁闷到了极点。无以为计,我开始写散文寄托哀思。可触景生情,心一酸楚,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几易其稿,仍不理想。这时我想到了在报社工作的学生李永红,请他帮忙。我留下资料,交待几句,就上班走了。心想永红工作很忙,抽时间才能修改,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改好。但没过几天,我的第一篇散文《安恕,真的好想你》,经永红认真修改后发表了!之后永红担任了报社的社长,找他的时候更多了,每次都是热情接待,尽力而为,使我深受感动。
1998年5月,我被调到县法院工作。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分管信息宣传等项工作。因工作关系,经常与报社打交道。记得每次执行会战或法院的重大活动,报社都要派记者参加。张月英、张太义、刘建斌、苗志崇、李晓霞、常映红等,都分别多次配合过法院的工作。他们起早贪黑,认真采访,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对于案件执行中的老赖们,则通过《清徐》曝光后,敦促他们自觉履行义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当上级法院要举行演讲比赛时,我只能绞尽脑汁写出初稿,再去报社找记者帮忙。先后有白俊英、孙兆纲等,都给我们写过高质量的演讲稿,在比赛时名列前茅,为我院赢得了荣誉。多少年来,报社从记者到领导,对法院的工作给了大力的支持。
本人工作之余有两大爱好,一是喜欢看书看报,二是喜欢旅游。从1990年以来,多次外出,特别是2008年退休后,每年出去一趟,也算走过不少地方。每次出差或旅游,我都要随身带上笔记本,在旅途中走一路写一路,随手记下所见所闻。回家后加以整理,坐在电脑前,写上几篇游记或观感。通过Email给报社发过去,经编辑老师们修改后,陆续发表在《东湖副刊》或《醋都周末》上。积少成多,2005年,我将20万字的游记,付印成书,取名《山水情韵》,送给我的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与大家一起分享旅游的快乐。《山水情韵》的出版,与报社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每一篇发表的文章中,我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老师们付出的智慧和汗水,理解他们甘为他人做嫁衣的无怨无悔。在此,我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生在清徐,长在清徐,我爱清徐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清徐人,追昔抚今,探索未来,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清徐》复刊20年来,从稚嫩走向成熟,由单调走向多彩,由单薄走向丰厚,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编辑、记者们,20年辛勤耕耘,执着追求;20年薪火相传,信守诺言;20年一路同行,共同成长;20年朝夕相伴,不离不弃。感谢《清徐》,是它让我走出了情绪的低谷,是它给了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清徐》已走过20年,有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我衷心的祝福它生日快乐!在今后的日子里越办越好,相信《清徐》的明天会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