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徐是我的故乡,故乡的窗口是《清徐》。
清徐报创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叫《清徐小报》。由于种种原因,几经复刊几经停刊。然而1994年复刊后,二十年如一日健健康康,茁壮成长,真是别有洞天,锦上添花。
一张报纸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精神面貌,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底蕴,也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素养。说她是一个地区的窗口一点也不为过。
我与《清徐》有着不解之缘。一是因为本人自幼爱好写写画画,上初中时就在报上发表文章,二是因为工作关系,本人多年在县委通讯组、宣传部、文化局工作,退休后又担任了老干部通讯组组长,客观上与《清徐》及《清徐》报编辑部的同志们接触的多。所以我既是《清徐》的忠实读者,又是《清徐》的热心通讯员,还是《清徐》的义务评报员。
纵观《清徐》复刊20年,我认为她是一份不错的报纸。她具有大报的庄重,又有小报的灵活,还有晚报的特色。她是党的喉舌,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县委的有关决定;她是党和群众联系的纽带,如实反映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她是一把惩恶扬善的利剑,在积极宣传表扬好人好事的同时,对一些歪风邪气给于有力抨击;她是小学生成长的阶梯,校园生活就是孩子们活跃的阵地;她是文学爱好者创作的平台,这一点我体会尤深。
1999年元旦,清徐报要开辟《文源杂谈》专栏。报社领导王淑明、丁志勇、李永红见我退休后有时间,便约我当专栏作者,写点儿东西。我深知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同时,我也深知担子的份量,每周一篇,头版刊发,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接受了任务。第一期《文源杂谈》的标题是“檐水与阶石”,发表于1999年元旦,文章借檐水穿石的精神说明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其中也暗示自己要坚持下去,写好文源杂谈。2001年因到太原看孙子,故推卸了任务。二年来,在报社编辑太义、晓霞、月英等同志的帮助下,共刊发了73篇杂文,最后一篇发表于2000年12月29日,题目是“抛砖与引玉”,即以我之砖引来更多更美之玉作为我《文源杂谈》的小结。此后十多年的实践也雄辩地说明《清徐》在栏目设置、文稿质量、编辑校对、编通往来等方面都是节节高,步步好。
《文源杂谈》专栏开辟以来,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时任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常箴吾在《关于〈文源杂谈〉的杂谈》一文说:“花边文学”式的《文源杂谈》的开辟,为其版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专栏“承包”给专栏作者赢来了一片掌声,实是《清徐》之幸事也。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太原市作协主席孙涛在《王茂华文集》的序言中写到:《清徐》专门为这位本土作家开设了《文源杂谈》专栏,王茂华先生也有勇有谋,在这里用“投枪”和“匕首”激起了生命中的火花。题目全以“X十Y”的格式名之,将种种相应的、对立的、因果的、有关的、乃至看似无关的话题,巧妙成文,其鲜明直观的对比,恰如其分的隐喻,形象生动的叙述,隽勇锋利的针砭,满腔热情的褒扬,读来让人思绪激荡,回味无穷。真可谓小文章,大视野,小篇幅,大道理,小幽默,大思索,小“炸弹”,大威力。时任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李才旺同志也亲笔题词:“读学储宝展才思;启迪读者悟真谛”。给我的杂文以很高的评价,实实在在地说这也是对《清徐》的高度评价。
《清徐》为我提供创作的平台,我为《清徐》或多或少增添了色彩。编作同赢,相互前进,这就是我与《清徐》的前因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