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暖阳下,院子里三五位老年人正动作轻柔地打着太极拳;另外几位老年人正伴着舒缓的乐曲做着健身操;室内,有的老年人在下象棋,有的在打麻将,其乐融融……伴随着这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画面,院墙上四个红色的大字“老年之家”告诉您——这里是位于清源镇的吴村敬老院。
吴村敬老院于2008年建成使用,占地面积2.86亩,建筑面积647平方米,目前集中供养了40余位五保老人。近年来,该院以“构建和谐、全心想老人、全意为老人”为目标,始终把管理和服务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立足院情,集思广益,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敬老院健康发展之路。
因为你幸福所以我快乐
“能让这些五保老人们幸福地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上任伊始,吴村敬老院院长罗友法定下了工作目标。这位曾在民政战线农村五保供养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二十年的劳动模范,再一次登上了敬老院这个熟悉的大舞台。迎接他的,是一步步的砥砺前行……
时光回到2008年4月。当时,在镇民政所工作的罗友法接到上级通知,着手筹建吴村敬老院。在时间紧、资金少、任务重的巨大压力下,他带领工作人员昼夜奋战两个多月,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按时让五保老人们高标准全员入住。而开院后遇到的费心事儿却一个接着一个:整修大门、厕所,院内铺设下水管道,院内花园施肥、改良土壤,组织大家开展义务劳动,种植各种新鲜蔬菜,利用边角地块种植花、草、桃树、柿子树……伴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花园般的敬老院一步步展露雏形……
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来院的老人大多身体状况不好,常年患病,有的老人还有先天性身体残疾,耳聋眼花,交流起来十分困难。加上性格、脾气、个性的差异,老人们常常在言行举止上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对此,敬老院一帮人想尽了千方百计、道尽了千言万语、吃尽了千辛万苦……
王恩来老人是一名聋哑人,建院初期就来了。由于既聋又哑,故而与人沟通非常困难。因此,敬老院从上至下对他额外倾注了一份情感。在一次座谈中,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王恩来有一项“特异功能”——他能把每个人的特征记住,而且还都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来。发现了这一点后,工作人员非常兴奋,以此为切入点,慢慢地一步步与其沟通和交流,终于掌握了与他沟通的“特殊方法”——“模仿秀”,自从和大家有了“共同语言”后,王恩来老人一下子就变得开朗了起来。
沟通不成问题了,可他的病还是个事儿。王恩来有多年的腰伤病,虽有个二叔,也已步入耄耋之年,无力照顾他,但他却始终对王恩来的腰伤病放心不下。罗友法了解情况后,主动拨通了他二叔的电话:“老王,这事你就不要操心了,你也是80多的人了,有什么事情就告诉我们,让我们来办吧。”之后,敬老院工作人员和他的家属便把陪他去医院拍片子、买药等等事项“全程代理”了。
沟通不便、带老人去看病类似的事情辛苦点也都是小事,当面对有些院民瘫痪在床、日间需要全程护理、不能按时吃饭、大小便失禁等等情况时,这就不是简单的一句“辛苦”可以道尽的了。
在这些“难题”面前,工作人员没有嫌弃,更没有责怪。他们总是耐心细致地帮老人更换衣服、喂水喂饭、端屎倒尿……精心地照料着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虽然有的时候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不理解,但能为他们服务,让他们生活舒心幸福,是我最开心的事!”工作人员罗桂连这样回答。
让老人吃好,是敬老院最为重视的一项工作。但是,由过去的分散供养到集中供养,老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异,这成为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让老人吃得满意,敬老院工作人员根据五保老人的身体情况及饮食习惯,制定了合理的膳食标准,做到了一日三餐花样多、荤素搭配营养好。而且每逢过年过节或者老人生日,敬老院一大家子的人都在一起庆祝,全员齐动手为老人包饺子,在增强老人们幸福感的同时也让他们孤独的心找到了“家”的感觉。
敬老院实行逢五逢十过生日制,并在老人生日当天做生日餐。“以前家里穷,而且一直没成家,从来也没想到过生日这一说,总想着能吃饱就可以了,可没成想,活了60年,竟然还热热闹闹地过了回生日。”泪流满面的五保老人李四狗回忆起那次生日,至今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那天,食堂为我炒了好多菜,准备了大蛋糕,我们院里所有的领导、工作人员还有老人们为我点上蜡烛,唱起了生日快乐歌,祝我健康长寿,当时我就哭出来了,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觉到了甚是‘幸福’!”
敬老院的精细化服务无处不在,老人的生活用品定期供给、卫生清洁、医疗保障及消防安全等工作都让这里的五保老人住得放心、舒心。“看到老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我特别高兴,感觉自己的付出真值得。”讲到这儿,罗友法开心地笑了。
态度决定工作的成效,敬老院司务长张玉萍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呢?“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工作人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做的算是很到位了,每月一次的院务委员会上,我们的院长也强调,‘照顾老人们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要学会理解与包容,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五保老人!’”
快乐付出分享和谐
精心的生活照料、丰富的文娱生活,让这些老无所依的老人有了依靠,在这里大家相互有个伴,不会感到孤独,他们都把敬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相互关照。
樊九斤是清源镇西范庄人,今年54岁,敬老院建成后,他成了首批入住的院民。由于没有家人、没有儿女,以前的生活一直很孤独、也很清苦。可自从住进敬老院,他有好多心里话要表达:“说良心话,这可真是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要不是这些好政策,哪有我们的今天啊。上级领导和院里,都给俺们可多关照了,俺们真的很高兴!”
生活中的樊九斤,为人厚道,做事勤恳,平时遇到瘫痪在床、或者患有重病不能自理的老人,他总是跑前跑后端屎端尿,帮助老人清理身上的污垢,并且一管到底,负责为他们洗衣送饭,比工作人员做的还周到。有次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看到有位老人在打完饭落座的时候突然晕倒在地,他当即放下筷子,赶紧跑过去将她扶起来,通过掐人中等方式进行了救助。
樊九斤不仅与院民相处得和亲人一样,而且经常在工作中帮助领导、工作人员出主意、想办法。有些时候解决问题,往往都是别人想不到时,他却想到了。周围的人对他评价甚高:九斤相当心好,是个热心肠!
有次,一位老人突发脑出血,樊九斤当即向院领导报告,并背着病人直奔医院。在老人住院的20多天时间里,他一直悉心地照顾其生活起居。“你哪怕回来休息一黑夜也算,要不然太累了”考虑到敬老院人手紧,樊九斤也很体谅院方的难处,好几次都委婉拒绝了院长的提议。“没事,真的没事,我身体好着呢。你们已经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让我们也来搭把手,替你们分担一些吧。”老人出院后,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樊九斤又接着伺候了20多天。
本是来敬老院享福的五保老人,却成为了不顾自身安危、倾心付出,把敬老院中的大事小事都扛起来的人。这样的行为不由地让人为之动容。
和樊九斤一样,两年前,张晋材老人的到来,也为敬老院带来了别样的温暖。刚开始,来到敬老院的老人由于年龄都比较大,多数老人性格比较倔强,难免会为一点点小事就发生矛盾。面对这种情景,张晋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周围稍有不愉快的事发生,他就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及时进行制止,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此外,张晋材还帮助院长负责着五保老人的外出登记工作。平日里,他严格执行敬老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处处体现着对老人们的关爱之情。“一旦要出去,务必要登记,这是为他们的安全负责!”此时,对面的白发老人眼中充满了坚定。
建院以来,吴村敬老院还与吴村中学、吴村小学联系,师生们每逢节假日都会来院开展慰问演出,帮助老人们清洁卫生,给老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让老人们喜上加喜。
谈到敬老院的后续发展和老人们的需求,罗友法表示,敬老院的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屋内墙壁老化,需要再整修、加固一下。另外希望有关部门能给敬老院配备一些适合老人们的室外健身器材,以便院民有更丰富的文体活动项目。
在此,我们衷心地祝愿吴村敬老院越办越好,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让老人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