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形声字,从巾,尚声。
“尚”假借为“上”,意为尊崇、崇尚,表示有号召力、凝聚力;“巾”原为佩巾,在这里可解为是织物的代称。两者相合,表示“常”是一种受人尊崇的、能将众人召集在一起的丝织品。《周礼》中有“日月为常,交龙为旗”的说法。《释名·释兵》:“常,九旗之句。日月为常,画日月于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意思是:绘着日月图形的旗帜是天子之旗,叫做“常”,表示无论日夜,天子的统治将永放光明。绘着两条龙的旗帜叫做“旗”。故“常”由“尚”“巾”组成,本义为旗。
“常”又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惯常用织物做衣服,由此“常”为经常、通常、常常。经常要遵守的规则、规矩则为常法、常规、纲常、伦常。规律是不变的,是符合自然大道的,故“常”又有长久、恒久之意。
“常”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国语》:“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是说在一定距离之内才能察言观色。这里的“墨”、“丈”、“寻”、“常”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五尺为“墨”,十尺为“丈”,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寻”和“常”都是很一般的长度,并不少见。
《玉篇·巾部》:“常,恒也。”“常”也表示长久。《后汉书·文苑传·边让》:“舞无常态,鼓无定节。”是说跳舞没有长久不变的姿态,敲鼓也没有永恒的节奏。
“常”做副词,为经常、常常。《列子》:“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常”是经常;“化”是变化。大意为万物在不停地生长变化。
经常出现的事物,我们会习以为常,没有新鲜感。所以“常”又为平常、普通、一般,如“常识”、“常态”、“习以为常”、“非常”、“反常”等词语中的“常”,都指平常、普通、一般。
“常”也为规律、准则。《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说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因为尧舜这样的明君而长存,也不因为夏桀的暴政而灭亡。“天有常度,地有常形”是说天有一定的规则,地有一定的形状。而伦理道德中的规律、准则,我们则称之为“纲常”、“伦常”。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求“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有认为“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天行有常,人生也有常。从呀呀学语到婚嫁育子,再到寿终正寝,是人生的常道。如能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贫富穷达,你就会发现“平常”二字蕴味无穷。谁领悟了它,谁就是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