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电影《少林寺》放映后,少林武功令天下人着迷,少林寺已成为许多人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也成了我心驰神往的地方。这天,我终于如愿来到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的嵩山之上。中岳嵩山海拔1492米,东西绵延起伏60多公里,是由两座大山组成的,东边的叫太室山,西边的叫少室山。这两座大山一共有72峰,少林寺就坐落在少室山阴面的五乳峰下。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茂盛,故取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不但是佛教圣地,也是国内外武林友人敬仰之地。
上午10点钟,我们一行到达少林寺停车场。为了赶上10点30分的那场少林功夫表演,急行军赶到了武术馆。馆内座位几乎坐满了,急忙找个空位坐下来。后来的游客只好席地而坐或站到走廊里。表演开始了,节目有童子功、棍棒功、硬气功、五形拳、十八般兵器等,还有与游客互动的节目。最精彩的是一位武僧把一根钢针击穿玻璃,刺破玻璃后的气球,令人叹服,少林功夫果然名不虚传!
少林寺现存建筑为7进,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多为明、清遗留。寺前古柏苍翠,溪水潺潺,一对石狮蹲伏山门两侧,山门匾额“少林寺”为康熙帝亲书,昭示着少林寺不同寻常的地位。
毗卢殿又称千佛殿,是明朝修建的。阔7间,深3间,高20余米,面积300多平方米,为少林寺规模最大的佛殿。殿内神龛中供奉明代毗卢铜像,造型工艺十分精湛。神龛上悬挂的“法印高提”匾额及两旁对联“山色溪声涵静照,喜园乐树绕灵台”,均为乾隆帝御笔。殿内墙壁上是明代大型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画面背景有山林、风云、水浪,罗汉个个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活灵活现,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大殿铺砖的地面上,还有48个凹陷下去的坑,这是历代少林武僧习武练功时留下的脚踏坑。
在毗卢殿东边的白衣殿里,供奉着白衣菩萨的铜像。大殿的墙壁上画着少林和尚演武的场面,还有“13棍僧救唐王”的场面。
在方丈室后面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琉璃殿,名叫立雪亭,亦称达摩亭。据史书载,从印度航海来到中国的达摩,在少林寺广集信徒,传授禅宗,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达摩曾在此亭中修行,其弟子慧可为求其真传,就在冬天的一个夜晚,站在达摩面壁的亭外恭恭敬敬地等待。那天正下着大雪,他一动也不动,大雪下了一夜,积雪埋没了他的双膝。达摩对其说:欲得真传,除非天降红雪。慧可即引刀自断左臂,绕殿3圈,把殿周围的白雪都染红了。达摩非常感动,授其真经。慧可就是被尊奉为少林寺的二祖。如今少林寺僧人行礼时,不用双手合十,而只用单掌在胸前行礼,就是为纪念这位“断臂求法”的祖师爷。
据传,少林武术也是源于达摩。当年达摩和他的弟子们在一起静坐修炼时,时间一长,大家就昏昏沉沉地想睡觉,而且满身不舒服。于是,达摩就编了一套活动筋骨的拳术,叫“罗汉十八手”,使弟子们强身健体。其实在当时,想在人烟稀少的山林中生活下来,没有强健的身体进行防卫,那是非常困难的。后来,又经过几个朝代长期的演练和不断的充实,少林武功越练越精,它的名声也越传越大,到少林寺来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传说,凡是到少林寺学武期满的和尚,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这叫做“打出山门”。打不出山门的人,就是不合格,还须再学3年。
少林寺以西300米处,就是国内现存的最大塔林,是埋葬历代少林寺高僧、主持、大和尚的墓塔区。按照佛教葬仪,寺僧圆寂后,佛徒们根据其佛学修养、佛教地位、生前享有的威望级别及其经济、佛德等情况,建造层阶和高矮大小不同的墓塔,以示功德。塔林现存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以来的各代墓塔243座。墓塔大多数为砖石砌筑,式样繁多,造型各异,1至7层高低不同。圆锥形、正方形、六角形、瓶型以及圆型等,充分展现了各个朝代不同的建筑风格。
虽然无数少林僧人早已长眠在地下,但是,他们开创的少林功夫却源远流长。现在,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在学习研究少林武术,还有不少喜爱武术的外国人来少林寺学习武术。据说,登封市现有武术学校(馆)70余所,在校海内外武术学员3万余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武术人才培训基地。古老的少林武术,正在走向世界。不但为伟大祖国争了光,还加深了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