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诂”,繁体为“詁”。会意字,从言,从古。
“言”是语言,“古”指古代。“诂”是用现在通行的话来解释古代的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如训诂、解诂、诂释、字诂等。《说文·言部》:“詁,训故言也。”我国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已发生了衍变。后人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通常会有很多障碍。于是人们就用释“诂”来解读古文,以扫除文字障碍,降低阅读难度。
“训诂”为解释古文词语、字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语言发生了变化,而且不同地域的语言变化也不完全同步。正是“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因此,后人诵读、理解古书就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训诂学应运而生了。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说的:“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异言殊语”是指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因时而异的语言,就是古语;因地而异的语言,就是方言。用当今的语言解释古语、方言,就是“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对字义的解说。时至汉代,训诂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说文解字》是一部文献语言学的专著,为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根据“部首”将文字的形体分为五百四十部,把字的形、音、义归纳后统一进行研究,为以后的训诂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诂”还指古言古义。“诂释”指对古言古语的解释。陆游《万卷楼记》:“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虽然是同一个字,但字义却不同;虽然是一样的词句,句意却不同。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是“故”,本来;“训”是“顺”,引申。在解释字义、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首先要追溯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原始词义的衍化过程,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对一个字义进行系统的解释。
汉字是传承华夏文明的基石,是展现中华文化的载体。一部严谨的训诂学著作,对于人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后人阅读古书的基础,能为后人注释、翻译古书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凡“诂”者都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要博古通今,力求准确细致。从事这一工作切忌臆造杜撰,以讹传讹,要以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而“诂”,让中华文化的精髓准确无误地流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