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皇帝对于忠君的标准十分苛刻,他评价清朝开国元勋范文程时说,“程文生本明季诸生,臣事我朝,致身通显,虽非如洪承畴身事二朝可比,然与纯儒品节不无遗议。”范文程虽是汉人却没有做过一天明朝的官员,乾隆仍评价他没有儒家品节,那么将祖大寿、洪承畴等编入《清史·贰臣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祖大寿作明臣时,抗击清(后金)达二十余年,是为数不多的元老之一。祖氏兄弟多年在战场厮杀,战功赫赫,为明抗清多年,是明、清时代的重要人物之一。
松锦战后,锦州粮尽援绝,人皆相食,祖大寿无奈投降,也可以说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吧。祖大寿降清后即退出历史舞台,除了在吴三桂还没有冲冠—怒时给他写过一封不痛不痒的劝降书外,直到病故于顺治年间,历史上再也没有了他的身影。
祖大寿虽降然终不为清庭所用,也算“身在曹营心在汉”了,他没有为清庭打过一仗,满清也没有封他什么官爵,这也说明了他内心的惭愧,说他是“贰臣”总感觉有点冤枉。
祖大寿(1579年一1656年),字复宇,宁远(今辽宁兴城)人,祖家世代为辽东望族。
祖大寿职业:总兵,兄弟祖大乐、祖大弼都是明朝辽东将领,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参加过广宁、宁远、己巳之变、大凌河战役等许多大战,与满桂、赵率教、何可纲并称明朝辽东“四大将”。
明朝末年,国力日衰。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在广宁之战中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祖大寿等败走宁远。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来犯,祖大寿率将士守宁远城。次年,后金皇太极即位,再次攻锦州、宁远,祖大寿在战中立下了大功。
明崇祯二年(1628年),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绕过宁锦防线第一次入塞,直捣北京城。袁祟焕忙率祖大寿等驰援北京,其中赵率教带领的四千骑兵被包围全歼,赵率教中箭身亡。袁崇焕所带的关宁军在广渠门激战,后袁崇焕因坚请入城,部下又以箭射伤友军将领满桂而下狱。祖大寿在君危国亡之际,愤怒中率关宁军东走,崇祯帝无奈让袁崇焕写信召回。这一次祖大寿犯了错误,关宁军是明朝的军队,而不是袁、祖的私家军,作为明朝将领岂可在大战之际率军脱离,而崇祯帝并未责罚,也算是宽厚了。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保卫锦州,城还没有修完,皇太极得知消息,派阿济格率兵2万,自己又率大军增援,于八月一日会合后包围了大凌河。祖大寿突围四次均没能走脱,明军多次救援,均被打败,最后一次竟使四万大军全部被歼,已无力再援。
两个月后,大凌河粮尽杀马,马没了,勉强活着的人就开始吃饿死的人了。其间皇太极三次给祖大寿写信均回复不降,拖至十月中旬,走投无路的祖大寿终于决定投降,唯有何可纲坚决不降,被祖大寿逮捕,并派士卒将其斩于后金军前,何可纲笑而就义,城中饥饿之人纷抢、争食何可纲尸体。
祖大寿降,皇太极不让行跪拜之礼,而以拥抱相见。后祖大寿以妻子尚在锦州,可去锦州作后金军内应,经皇太极同意,带26人奔锦州,去而不回。皇太极也没有难为祖大寿之子、侄等人及家人、部将。皇太极军队开进大凌河城,原有军民3万余人仅剩11682人,马32匹。随后后金兵在拆毁大凌河工事后,满载战利品班师,由此得明将数十员,在皇太极看来,这种收获远远大于一座城池。究竟是何可纲宁死不降,还是与祖大寿演了一出”苦肉计”,明末的历史已经远去,暂且存疑吧!
祖大寿逃回锦州后,立即组织军队抵抗后金兵,皇太极先后两次未能攻下锦州。祖大寿曾投降清军的消息很快传至明庭,崇祯帝并未见怪,反而提升其为左都督,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是生性多疑?此后祖大寿在锦州坚守十年。
崇祯十四年(1641年),锦州又被包围,整整一年,洪承畴领十三万大军来救,被清军(皇太极已建立大清国号)斩杀五万余人,唯吴三桂带三万残军返回宁远。城中再次出现了杀人相食,而救援再也无望了,祖大寿无奈投降,从此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同时,孙承宗、袁崇焕的辽人守“辽土”和宁锦防线的策略彻底灰飞烟灭。
祖大寿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逝,葬于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