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镜 作者:珏山 时间:2013-12-25 次数:16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少年的时光充溢着美好,故乡的景物萦绕在心田。去年国庆期间,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故乡。今年夏天,我又一次踏上故乡之旅,为的是弥补上次留下的缺憾,找寻我儿时月下飞来的“天镜”。
  故乡属丘陵地带,北高南低,村子东西向一字排开。村的中间,嵌一小小湖泊,名字很动听,叫做鸳鸯泊池。直径约80多米,呈圆形。泊池的两边二十米的地方,对称分布两眼水井。泊池成为村中的地理标志,东面的曰村东头,西面的为村西头,我家住村东头。男孩不吃十年闲饭,十虚岁时,我就自然而然地到泊池东的水井取水。
  那时,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担水吃,每家每户都有一副叫做井绳的家伙什,绳的末端,或让村里的铁匠打制,或自己动手,用粗铁丝做一个钩状、还能上锁扣的机关,为的是拴好水桶,避免水桶掉进井里。我家的院子里,就有铁匠铺,井绳钩当然是铁质的。井上没有辘轳。将水桶放入井中,离水面一桶来深,左右摇摆绳索,桶儿也跟着摇摆,觉着桶儿能扣到井水了,猛然往下一沉,“嘭”的一声,桶儿扣到水里,双手往上一拽,再上下往来几下,灌满水,双手交替拔拽。取井水不仅需力气,还得有巧眼。个子小,不要紧,将扁担链左右一挽,或把担链绾个扣,担起便走。担是担起来了,桶里的水不停往外洒,看来担水也是需要技巧的。右肩膀累了,换肩。大人们将扁担在脖子后一横,就换到了左肩,那姿势,羡煞人了。
  鸳鸯泊池,多好听的名字。长辈人说,当年泊池时常有鸳鸯的倩影,泊池因此冠以鸳鸯。村里的七年制小学,就与她只隔了三四十米的距离。也正因为如此,没有学生敢游泳捣乱,至于冬天溜冰,玩冰车,那是寒假里的乐事。那时学校没有暑假,割小麦、秋收有假期,每周上课六天,下午逢双描红仿,四年级开始写大楷,泊池就成了学生们的洗墨池。奇了怪了,即使这样,也没见池水变黑,永远是清悠悠,亮爽爽的。涮毛笔,放纸叠的小船,看一片片的蛙卵,像极了
  鱼儿的眼睛,眼见着变成了逗号一般游动的小蝌蚪,变成长出四条腿还留着尾巴的小青蛙,最后变成青蛙。晚上,泊池成为它们的乐园,蛙声响亮,争先恐后,放声高唱,轻重疏密,一会儿是领唱、小合唱,一会儿是重唱、大合唱,这样的夜晚,凉爽,宁静,不觉着吵,和着屋外蟋蟀的叫声,犹如一首首浪漫小夜曲,伴你进入甜甜的梦乡。
  天旱了,没见过泊池干涸,下雨了,没见过泊池溢出。泊池充满了神密和诱惑。一直觉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虽没在鸳鸯泊池见
  到过鸳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样的诗句就是为村中的鸳鸯泊池量身打造的。看小鱼儿游动,看它们吹泡泡;看蜻蜓点水,豆娘飞舞;看水黾浮动,你不会眨一下眼睛。水黾,水上轻功了得,运用水的张力,行动自如,说停停,说转转,说跳跳,简直就是水上芭蕾家,跳跃间也不会踏破水面,浸湿自己的腿儿,流线型瘦长的身板,玲珑可爱,宛若水上的赵飞燕,可作掌中舞了。
  当时,我错把豆娘误认作小蜻蜓。为使我增广见闻,明了蜻蜓、豆娘的区别,学友领了我,绕着池堤寻觅,观察停落在草叶上歇脚的蜻蜓和豆娘。蜻蜓歇脚翅膀依然是水平的,而豆娘则是与体背垂直。进而观察、分辨它们眼睛的距离,翅膀的形状,飞行的高度、速度。以后,即便是处于飞行状态,我也能将二者区分开来。
  深秋,收割了的青麻,捆成捆。大清早,喝了酒、驱了寒的青年壮汉,游到水里,将一捆捆的青麻压上石头,沉入湖底,叫做沤麻。二十天一个月后捞出,供人们织布,搓绳,纳鞋。除开始那么几天,池水发青发蓝外,便又恢复了往日亮汪汪的风采。
  那次到村南面的岭上拔猪草,远远望见家乡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却原来家乡遥看也如此美丽。突然,看见了鸳鸯泊池,真像一面镜子镶嵌在村的中央,不,是李白笔下“月下飞天镜”——是从月亮上飞下来的天镜,嵌在了村的中央。
  而今,鸳鸯泊池不见了踪影,不知何时被水泥封地,改造成了村里的文化中心。两眼水井,也被石板或预制板封盖。看着这些,我不知是悲是喜,只觉得失魂落魄,像孩提时丢失了心爱的玩具,不可找寻。但这面天镜,时时在我心中拂拭,漾漾清波,粼粼生光,成为一种暗物质,藏在我的心里,无法抹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