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游记 作者:曹志杰 时间:2013-12-22 次数:13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七月中旬,在榆次考完试后,我便与三个好友顺便去了一趟王家大院。坐在南下的火车上,看着窗外陌生的风景,那些烦心的俗事,一时间卷涌着退出了我的脑海。
  到了王家大院所在的静升镇已是下午五点,随后,大家在镇上找了一家旅店休息。第二天上午,便开始游览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
  王家大院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是王家大院的主门。高高的门楼石雕匾额上刻有“寅宾”二字,意为东方之神敬导日出。游人只能从东堡门进入,我们便从这里进入了王家大院。
  进入东堡门,便是高家崖建筑群,主要有敦厚宅和凝瑞居两处宅院。这两处宅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书塾、书馆,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我们随着人流在各个院落里穿行,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仔细端详着出现在眼前的各种物品,心里不由得想象着古人在这里生活的场景。一边走,一边触摸这些古老的建筑,感受历史厚重的气息。
  院落里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木雕、石雕、砖雕,内容丰富充实,雕刻技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各个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建筑物上精雕细刻的吉祥图画将审美意识与道德追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当时王家人很高的艺术品味,更寄予了王家长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我们看着这些精美的雕刻艺术品,不禁在心里不住地感叹。很多石雕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听了导游对石雕吉祥寓意的讲解后,很多游客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摩挲身边的石雕,他们也想沾一下王家的福气和瑞气。
  出了高家崖西堡门,走过一座石桥,就是红门堡了。该院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高家崖完全相同。红门堡里的院落比高家崖的多出了很多,却也布置地错落有致,别有情趣。
  这里的石雕、木雕、砖雕比高家崖里的更加繁复精彩,俯首抬头满眼皆是精美的艺术品。屋檐、斗拱、窗棂等处的木雕彩绘朴素无华;照壁、吻兽、础石等处的石雕生动传神、内涵丰富,个个有寓意,件件是精品;还有那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题词,匠心独具,文化底蕴深厚。雕刻将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表现出了极为精湛的技艺和极高的艺术水平。当游人漫步于通道、穿梭于院落、登顶于楼阁,忘情地欣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时,不仅消除了他们对深深庭院的禁锢感,更增添了生活的美感,既陶冶了性情,也提高了审美情趣。
  细致地看过几个院落之后,我们便沿着一条上坡路来到了红门堡的堡墙上。高约十米的堡墙将偌大的红门堡包围起来,气势恢宏,固若金汤。堡墙上的路宽约一米三左右,游人如织,络绎不绝。走在堡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红门堡里尚未对游人开放的院子,它们安静地保持着原来的样貌,甘愿享受沧桑岁月里的寂寞喧嚣;我们也可以看到红门堡外的一些民居,有的样式古朴,无人居住,有的新盖不久,人烟鼎盛;还可以看到不远处正在修缮中的崇宁堡,规模宏大,巍峨雄伟,想必里面的院落更有魅力和特色。走得累了,我们便从红门堡的南门上走了下来。略微休息后,从这里走出了王家大院,结束了这次行程。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它已将山西独特的大院文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称得上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王家归来不看院,愿以后有机会能再来细细游览。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