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贮”,繁体为“貯”。会意兼形声字,从貝,从宁,宁亦声。
“貯”由“貝”、“宀”、“丁”或“貝”“宁”组成。“貝”为古代的一种货币,在这里代指财物;“宀”为房屋,为仓库;“丁”为壮丁,指成年男子,此处可引申为人才。“宁”是“貯”的本字,意为平安、安宁。“貯”可理解为只有使财物和人才得到充分的储备,国家、社会才能得到安宁。“貯”的甲骨文像匣中装贝,即把有价值的物品收藏匣中,因此“贮”有收藏之意。《说文·貝部》:“貯,积也。”
简化字“贮”从贝,从宀,从一。“一”为地平面。“贮”意为将财物集中储藏在房屋或仓库内。“贮”的本义为积存、收藏。如贮存、贮备、贮积等。
古时贮藏,或藏于“室”,或贮于“窖”,或储于“市”,虽然原始、落后,显得笨拙、粗放,但因其经验丰富,只要方法得当,往往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王祯《农书》:“农家用贮谷种,庋之风处,不至郁浥,胜窖藏也。”意思是说,农民家里贮藏种子,要将其搁置在通风处,这样不至于郁积潮湿,比贮藏在地窖里要好。
“民以食为天。”贮粮是关乎国家兴衰、百姓温饱的大事。《台湾通史·农业志》:“今台湾四县贮粟四十万石,恐一时买足,为数太多,为期太迫,应定三年之限,照数购买。”意思是说,如今想要四个县贮足四十万石粮食,一下子都买够的话,数量太大,期限太迫,而应该分三年分批购买。又说“本处贮谷,又不宽其限,未免米价更贵,转于民食有碍。”在本处贮藏谷物,而又不宽限时日,一下子收购这么多,不免会使粮价上涨,不利于将来再转卖给百姓。如文中所言,国家购粮贮粮,规模与数量巨大,应该作好计划与预算,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老百姓也好,商人也好,钱有了盈余,便要考虑贮存。从最初贮藏于自家的瓶瓶罐罐,发展到了现在的银行贮存。其实,远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了专门办理贮存业务的机构,即出现了专门替人寄存、保管钱物的柜坊。到了明代,钱庄正式出现,相当于现在的银行。明末清初时期,钱庄的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重要的信用机关,堪称中国近代银行的前身。1897年5月27日,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了。该行总部设在上海,下设七家分行,主要经营存款、放款等业务。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银行是清政府于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的户部银行,主要职责是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等。存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件大事,选择什么样的银行、什么样的贮存方式、利息的多少等等,都是人们存款时须要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