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强县文风劲老树新花别样红
我县迎新年新书发布会三本新书集中亮相
文化强县文风劲,老树新花别样红!
新年前夕,分别由我县啜希忱、武等义、侯耐根创作的《银球情缘》、《梗阳寻梦》、《烛灯吟诗赋文选集》三本新书集中亮相。12月6日下午,新书发布仪式在县文联会议室举行。
“高产型”作者啜希忱先生,县文联原主席。这位被大家称为“老树连年开新花”、年近古稀的他,近年来一鼓作气,拖着病体一口气出版新书15本。本次发布会上,啜老为大家献上的是一本名为《银球情缘》的新书。书中较为全面地搜集整理了作者与乒乓球、以及与作者有过深厚友谊的乒乓球球友的相关故事,从而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人生追求。该书堪称是我县乒乓球球手与球友的“大观园”。
“草根派”作者武等义先生,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过花甲的他,本次为大家献上的是一本题为《梗阳寻梦》的新书。该书搜集整理了我县40余篇地地道道的清徐民间传说,并由其50多年前的小学教师石履山为其插图。故事来自民间,采写于民间,原汁原味的民间故事,读来亲切生动,引人入胜。该书堪称我县最最地道的民间故事“大观园”。
“简约族”作者侯耐根先生,县进修校原校长。年过古稀的他,本次为大家献上的是一本题为《烛灯吟诗赋文选集》的纯文学新书。这位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高级讲师,省中专学校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专家组成员,其《烛灯吟》共搜集先生30篇精美的诗、赋、文,读来字字珠玑,令人口舌生香。读其为自己所作的《我的墓志铭》,读其奋笔疾书的《悲催三国城》,其文风优美凝练,个性谦虚独到,文学的艺术性、思想性、生动性、趣味性浑然一体,力透纸背!
三本新书,三位先生,三束用文字探照前进方向的亮光,为文化强县、一流强县的发展平添活力!
张月英
问世间情为何物(自序)
——《银球情缘》序
啜希忱
元代诗人元好问在他的名作《雁丘》诗中提出千古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
论及“情”,通常人们泛指“亲情、爱情、友情”,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其实远不止这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认为“一草一木总关情”。凡是有生命的无论动物、植物都有情,甚至世界万物皆有情,而人是最富有感情的。
亲情可贵,亲情是血缘的维系,是客观存在的。但亲情的范围是特定的,有局限性的。没有亲情,就没有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和谐。
爱情更可贵,古今中外,爱情这个星辰永远都在升华,它是男女之间两颗心自然的相撞、相吸、相通,乃至相融,是整个心灵的相许。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爱情确实不是人人都能懂得的,都能得到的。因为它是一种高境界,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是一种丰富而又神圣的美丽,自然包含着欢乐与痛苦。在世界上,永恒的爱是极少的,但它肯定是存在的。我相信缘分,缘分就是不期而遇。合适你的人需要等待,不一定在天之涯,而是在了解的深处。
友情也可贵。友情与爱情是有区别的。爱情是专一的,友情是手足之情,多多益善。友情更富有广泛性和包容性。友情是纯洁的,它像三月里绽放的梨花,洁白如雪,它像秋天的泉水,清澈见底。友情是美好的,其韵律如汩汩水声,清脆如琴弦的鸣响。友情是轻松的,愉快的,永远使人向上,犹如漫步在海之滨,山之巅,令人心神舒畅,惬意倍至。友情是心与心的默契交相,无需更多语言表达。友情也是恬淡的,它像一杯淡淡的茉莉花茶,清香芬芳,沁人心脾。友情是一朵美丽的鲜花,它需要人去爱护,不断地施肥,灌溉。有时友情像蔚蓝的大海,像弥勒佛的大肚,需要包容。
友情让你感受到在这世界上,除了你的亲人、爱人以外,还有一个永远值得你记忆和挂念的人,友情是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和感情,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美德。我渴望友情、珍惜友情,因为这是一种美丽的爱,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有诗云:“人生乐在相知心”。是说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在于能有一个互相知心的朋友,有人感叹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与人交处,贵在知心,真正的朋友是在最困难时在你身边的人。真正的朋友不是你手中的工具,而是你的拐杖。
老年人都有个同病,就是喜欢回忆过去。我已年近古稀,也不能免此俗套。我生长在美丽的东湖边,从事工作的单位也在东湖边。我和东湖朝夕相伴,情意绵绵。和东湖边球场、球台、球网、球拍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特别是和我在一起训练,打球的乒乓球友们有更多更深的友情。我们一起把汗水洒满球场,把友情洒满东湖。我和球友们的友情比东湖水阔,也比东湖水深,东湖就是我们由小小银球建立起的深情厚谊的历史见证。
唐代诗圣杜甫诗云:“人生交契无老少,论心何必先同调。”人与人之相交,何必在乎年龄的差异,只要彼此心灵契合,又何必要求同调呢?朋友就会有忘年之交,忘形之交。任何年龄的差异,身份的差异,都不会成为朋友之间友情的障碍。我和球友们也有年龄、职位、贫富的不同,但这些都不会影响我们的银球情谊。
有哲人曾说:“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珍惜。”在人生旅途中,值得珍惜的东西很多,应该最珍惜的不是财富,荣誉,而是友情与时间。友情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诸葛亮在《论交友》中曰:“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败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基固。”交朋友需以诚相待,不做实用主义的势利之交,真正的友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与乒乓球友们的友情,经历漫长的岁月,至今情深谊长,我倍感珍惜,以此为乐。
人生苦短,光阴似箭。时间也是应该珍惜的。明代才子唐伯虎有七十诗云“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由此可见,人的一生中快乐能有几天呢?有人说:“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这就需要珍惜时间,要在有限的人生中生活的充实,快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人生更有意义。
我曾对友人说过:“人生在世,大人物做大事,小人物做小事,不可以不做事。”那些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企业家等大人物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我们这些普通的草民百姓做些小事、好事、实事,也不白在人世间走一回。其实,要真正做好一件小事,好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需要努力和付出,如果在人生中一事无成,那就失去人生的意义了。
我在将近古稀之年,为球友们献上《银球情缘》一书,虽说是件小事,但也是尽心尽力乐此不彼。
《银球情缘》这本书,没有艺术性、逻辑性,也没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唯一只有的是真实性。其内容也很单纯,全是写了我与乒乓球的人和事,也可以说是回忆过去乒乓球活动的记事流水。其目的是通过叙述我与乒乓球的人与事,表达和寄托我与球友们的深情厚谊,与球友们的银球情缘。尽情享受其中的快乐。此外,还想通过叙述这些人与事,反映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对友情的理解,对事业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是创作此书的初衷。希望读者能予理解。
因为此书只是献给我乒乓球友的纪念,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无须请名人大家作序,所以免了许多俗套,自己有感发,俚言数语,权且为序。
侯耐根其人其事其文(代自序)
侯耐根
侯耐根,一个俗不可耐的名字,人如其名。男性,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日出生于山西省清徐县南尹村。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在时属晋中行署的文水县,并随即前往报到,由于文水两派武斗犹酣,直到六九年九月才正式安排工作,去了一个离文水县城最远的南安公社,离公社所在地最远的只有二百户人家的榆林村七年制学校教书。这便是我的工作起点,在这里一蹲就是五年。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混”入党内。七四年调往交城中学任教,八三年底任校长,提出“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办学思想,并试行之,不得人心。八六年高考,达线人数居吕梁第一,赢得一阵赞誉。第二年达线人数减少了十几人,又招来一片骂声。
八九年,滚回清徐老家,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任校长、书记,正县(处)级待遇,至二OO四年三月退休。在职期间,为高级讲师,太原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中专学校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天生一个教书匠,视登台讲课是“过把瘾”。集多年教书所思,搞出了个《课堂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十三则》,效果当然好,但没人响应,也没人推广,落了个自讨没趣。一辈子从未弃教走下讲台,没有丢掉“讨吃棍”,就这个受罪的命。倒也乐在其中。
心智不高,内力不坚,俯仰一世,碌碌一生,无所作为,平安着陆。
劳作之余,舞文弄墨,便舞弄出了些诗文,诗是辱诗之诗,文是辱文之文。早些年的文字多为御用之作,真正的写作是从近年开始的。不过,早也罢,晚也罢,全都是些拉圾文字。打扫在一处,便成一堆文字拉圾。偏偏有人逐臭而来,索要这些劳什子,于是爽性将其粘合沾贴在一起,居然成了书的模样,也罢,环卫工兄弟清除时更方便了。
我的墓志铭
侯耐根
这里埋葬着侯耐根,
好吃懒做伴随他到终身,
可平心而论,
他还算个好人。
这里埋葬着侯耐根,
不合时宜伴随他到终身,
可静心想来,
他并不是坏人。
煤油灯下讲故事
——《梗阳寻梦》前言
武等义
当我们的社会步入廿一世纪时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地增长,人民生活也在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如今家电走进千家万户,电视电脑网络整个世界……这些现代化的文化别说和旧中国比,就是和新中国五六十年的文化生活相比也有了天渊之别……
记得孩提时,我们一群顽童每天晚上都要在那些白须白鬓的老年人家的煤油灯下尽情地享受着那些爷爷奶奶给我们叨歇故事的乐趣。那些无穷无尽的梦中梦、天外天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至今铭记在心。今天当我们把这些故事讲给孙字辈听时,他们也觉得津津有味,并陶醉在其中。然而这些故事已不象过去那么繁多和丰富。为此,不仅使我们大吃一惊!而且,令我感慨万分。原来,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大部分已被人们遗忘丢失……它们已经到了快要濒临绝境的边沿。
趋于这种现状,笔者曾与岳爱民和岳守斌先生收集整理并出版了《马峪民间故事》一书。之后笔者又收集了部分民间传说,自然而然便成了《马峪民间故事》的姊妹篇。不过这次与前不同的是拓宽了范围,丰富了内容。民间故事必须取材于民间,必须去民间这个大海洋中去捕捞。然后经过整理加工提炼。一句话必须是民间老百姓认可的,而决不是自己关起门来绞尽脑汁去捏造去生编硬套,这样做往往脱离群众,让人感到生疏、不适。为了挖掘我县的文化遗产,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我几经深入民间专访群众,收集整理,历经三年的时间又编撰四十多篇故事集锦,因清源古称梗阳,便将书名定为“梗阳寻梦”。这本《梗阳寻梦》,经过多次修改,提炼,终于付梓排印出版和大家见面了。然而我深知由于自己文学底功不足,这本书一定存在着很多缺陷和谬误,但我自慰作为生长在梗阳大地上的普通百姓能拿起笔来,赞颂生我养我的梗阳大地,为拯救这古老的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我还是感到自豪的。同时我在这里倡议,大家应积极行动起来把自己身边事,邻里趣事收集起来,既充实了自己,又拯救了历史文化,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本书在收集整理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热情支持和帮助,,特别是五十年前我的老师石履山先生为本书插图,作序并多次修改,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诚恳希望各位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