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字 作者: 时间:2013-12-15 次数:44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钵【钵鉢】(bō)
  “钵”,繁体为“鉢”,异体为“缽”。
  形声字,从金,本声,异体从缶。“金”为金属、黄金,黄金是能发光、最灿烂、最尊贵的金属;“缶”为陶制盛器;“本”的本义是树根,为基础、基本、本原、根本之意。“钵”是和尚所用的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制作材料有铁、陶等,故从金,从缶;民以食为天,僧以食为本,钵用以盛饭,故视之为根本。将“本”视为“木”“一”。佛经中曾记载:比丘持木钵,佛言不应持如是钵,此是外道法也。因为木缽沾染污秽后不易清洗,与佛法不合,故“本”为“木”下有“一”,是对木钵的否定。
  “钵”为梵语钵多罗之省语,又译为应器,意即接受布施之器。钵的形制有三层基本含义:一为“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人不起爱染心;二为“体相应”,钵体粗质,使人不起贪意;三为“大小相应”,饭不过量,乞食不过七家,让人不贪口腹欲。这三者代表着修炼佛法之根本,故以“本”示之。
  钵在佛教中又称应器、应量器,原本是印度僧侣手托着用来接受布施的法器,也是盛饮食供于佛前的供养之具。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直径比腰部小,这种形状不仅能保温,而且饭菜不易溢出。古代遗留下来的钵中,有石钵、金铜钵、木钵、干漆钵、瓷钵等。石钵、金钵、银钵为佛、菩萨的供养具,其他则为僧侣所用,以陶制、铁制为主。包钵之布,称为钵袱、钵袋、钵囊。置放钵的台称为钵支。作为供养具的钵还有覆物,即钵盖。按佛教规矩,僧人之钵,应使用一生,不能损坏,故一般为铜制,取其坚固。僧人受戒时,要授以袈裟和钵,称为“衣钵”,以作云游、化缘之用。现在僧人多在斋堂吃饭,所用碗筷和俗人一样,托钵云游的僧人也很少见了,因此钵盂已成为象征性的器物,代表僧人的身份。如果是到寺院挂单,仍然必须以衣钵齐备为条件。
  “钵”中之“本”表示物质的东西,即衣、钵实物;“金”表示发光的思想,是精神、智慧。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师父都要传授于弟子,后来“衣钵”就成了承袭前人思想或精神的代名词。
  钵对于修行之人并不仅仅是吃饭用的一个简单盛器。有一则佛家故事这样讲到:一个云游的僧人在水边清洗他的饭钵,这时有个小孩从旁经过,告诉僧人前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水,可以到那边去洗。僧人却说,在他的眼里清澈的水和浑浊的水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分别。孩子不懂,问:“你之所以到这里洗钵,不就是因为饭钵脏了吗?既然是这样,在浑浊的水中洗,怎么能洗得干净呢?”僧人听完孩子的质问,沉思半响,顿悟大道。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